《我的母亲》文章主旨是什么?
《我的母亲》文章主旨是母亲是我的恩师。 赏析: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容、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感人至深的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凭着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后婆,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女儿,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除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 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我的母亲》胡适,文章分段问题?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 (1-4)我童年的身体和性格特点,表达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和惋惜,同时为后文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做了铺垫。 二 (5-12)母亲对我的教育 直接教育(言传) 5自然段:唤我起床、催我上学 (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6自然段:严父。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7自然段:我说话轻薄,受到了重重的责罚。间接影响(身教)在做人方面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8自然段:如何在除夕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宽容、温和、仁慈、善良、度量) 9-11自然段:如何与大嫂、二嫂相处。(和气、宽容忍让) 12自然段:受到浪人五叔侮辱,一定要他当众认错。(有刚气) 表现了母亲的性格品质。三 (13)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老舍我的母亲和胡适我的母亲有哪些共同之处?
一、共同点:都体现出来至爱亲情二、区别:老舍的母亲是一个勤俭、倔强、为人热情、最会吃亏、有坚强的性格的人胡适的母亲是胡适的恩师、严父、慈母。
胡适的《我的母亲》中,胡适受他母亲的什么影响?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我的母亲》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改版后的课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