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④工具代本体
2、借“樯橹”代曹操水军。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绿代指花叶,红代指花。
4、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5、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用一物代另一物,但性质完全不同。
6、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7、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⑤专名代泛称:用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名称。
9、“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10、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例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11、金戈铁马代指精锐部队
12、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干戈代指战争
14、(以红领巾借代少年儿童)
15、所以,要理解概念,留心阅读,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16、例如:樯橹灰飞烟灭。
17、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指“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18、借代,一种修辞手法,不直接把事物名称说出来,而是用跟它有关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1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0、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21、“烽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2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3、(一针一线借代人民群众的所有物品)
24、管弦代音乐
25、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2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27、白领:用职场人士的穿着特点代指本身。
28、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29、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30、丝竹代指音乐
31、运用方式
32、借代是修辞手法之一,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借代的句子有很多种形式,例如:
33、例:令人捧腹
34、我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红领巾。
35、②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36、"她是一朵盛开的花,美丽动人。"这里将女性借代为花朵,形容她的美丽和吸引力。
37、"他是一只猛兽,凶猛无比。"这里将人借代为猛兽,强调他的凶猛和威猛。借代的句子可以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实现,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想象力。
38、例4:化干戈为玉帛
39、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用鱼鳞代替鱼。
40、“吴钩”借代武器,“带吴钩”借代从军出征一事.
41、使用借代这种修辞手法时,要注意本体与借代体之间的相关性;注意与“借喻”这种修辞方法的区别,“借喻”强调的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42、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43、樯橹灰飞烟灭,这个句子中就是用船上的桅杆等零部件部分代替整体。
44、常见例句:
45、复关是诗中负心男子氓住的地方,故为借代。氓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彩。
46、借代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是用某事物的特征,或部分等等代指某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我一天的收入就是两张“大团结”。句中的“大团结”代指老版的面值10元的人民币。再如:一群“红领巾”正帮助交警叔叔疏导交通。句中的“红领巾”借指少先队员。
4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48、那边戴红领巾的是我的姐姐。;
49、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0、苏轼著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1、⑥以结果代原因
52、"他的笑容是阳光,温暖了我的心灵。"这里将笑容借代为阳光,表达出笑容给人带来的温暖和愉悦。
53、⑦形象代本体
54、①部分代整体:用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55、例3: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56、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57、借代,顾名思义就是借一物代替另一物,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化繁为简,文义通顺。
58、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59、洪水中的群众们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是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60、恰当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具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61、借代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62、句中的“胡琴琵琶与羌笛”是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特有乐器,这里借代音乐,含蓄地表达了朋友归京为朋友饯别的热烈场景。
63、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64、(以七八张嘴借代七八口人)
65、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66、“长安”借代朝廷.(“浮云”和“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指奸佞小人和君王.)
67、例2:迎面走来一队红领巾,他们个个兴高采烈。
68、③具体代抽象
69、鲁迅作品《药》中,红眼睛阿义,这红眼睛也是一个借代的手法。
70、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71、与借喻的区别
72、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
73、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74、例1:一个人怎能养活七八张嘴?
75、这种用法特点是,使用事物的特征代替这个事物本身。
76、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7、以船的一部分“帆”借代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78、翻身的农民愤怒批斗那个歪嘴巴。;
79、“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
80、⑤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8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例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8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83、⑥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读者请延伸联想)
84、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了锅。;
85、例: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86、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87、第二个“李公朴”,代不怕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88、晋阳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韩非子•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