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批注:用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都互相学习,而士大夫却以相互学习为耻,进行对比,说明士大夫的智力为什么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
2、道:指儒家之道。
3、1.学者:求学的人。
4、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5、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6、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7、庸:岂,难道。
8、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今:道理
10、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11、古之学者必有师。【批注:开篇点明主题。】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批注:既然肯定了人要从师学习,那要跟随什么样的人学习,比我年长的,只要懂得的道理比我多,我就跟他学习;比我年轻的,如果懂得的道理也比我多,那么我也要跟他学习】
1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5、常师:固定的老师。
16、老聃: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17、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到最后也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8、不齿:看不起。
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0、不必:不一定。
21、所以:用来……的
22、惑:疑难问题。
23、惑而不从师——而,却,
2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批注:说明跟随老师学习的必要性。人生来都是一无所知的,如果不学习,那就会一直处于蒙昧状态。肯定人是必须要从师学习的。】
2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6、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27、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28、.〔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
29、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30、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批注: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高出平常人很多尚且向老师学习,而一般人懂得的比圣人少得多,还不爱从师学习,所以,圣人只会更圣明,愚人只会更愚蠢】
31、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3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批注:承接上文,人都有疑惑,本来都是要从师学习的,但从师学习的风尚却不流传很久了,因此,作者发出感叹】
33、一、原文
34、【批注:第二自然段,用三组对比来说明师道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35、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3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批注:用人们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习而自己却不学习,进行对比,说明这些人太不英明了】
3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批注:我从师的唯一标准是,道理学识,只要谁懂得的道理多,学识高,那他就是老师】
39、三、译文
40、二、注释
41、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4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批注:孔子尚且有很多老师,而且这些老师比不上孔子圣明】
43、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44、苌弘:周敬王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45、《师说》中的古今异义:
4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4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批注:最后一段,点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因为李蟠爱从师学习.为了鼓励他.我作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48、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50、受业:传授学业。
5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52、〕学者:求学的人.〔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53、【批注:第一自然段,提出论点,学习必须要有老师,并且论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老师】
54、《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学子,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以下是《师说》的文言文讲解:
55、转折连词
56、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5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批注:解释老师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5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批注:通过孔子从师的例子来说明老师不一定要比你强】
59、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0、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
61、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62、圣人无常师。【批注: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63、.〔3〕受:通“授”
64、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