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捞的时候楚国人民又担心江里的鱼虾以及蛟龙伤害屈原的遗体,于是准备好饭团,鸡蛋等食物到汨罗江边,他们将饭团和鸡蛋投到江里,祈求鱼虾吃饱后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遗体。
2、纪念屈原说
3、二、端午节典故
4、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5、端午的传承至今,已经渐渐失去了祭祖仪式传承,并在时代的发展中赋予了它新的意义,现在关于端午意义在不同的来源神话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6、端午节的来历
7、他在流放过程中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比如我们小学课本里面学的《离骚》、《天问》、《九哥》等。他的诗篇里面保留了许多楚地的文化和习俗,也保留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对神话学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8、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9、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节日。
10、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主张联齐抗秦,但是他的政治主张遭到了当时的贵族子弟子兰等人强烈反对,于是子兰联合诸大臣上书荐表弹劾屈原,屈原因此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了今天的湖南一带。
11、根据《史记》中的《屈原贾生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倡精英管理和赋权。他使强兵变得富有,并敦促美国与秦朝作战
12、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两种,一种是纪念屈原,一种是纪念伍子胥。
13、公元前278年,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14、端午节是人们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相传在战国的时候,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主要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饮蒲酒、雄黄酒等。
15、端午节是古老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16、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五月初五日因为都为数字,所以端午又被称为重午。
17、农历五月初五,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阳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
18、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19、为了纪念伟大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著有《离骚》),后来,人们把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跳入汨罗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并且包粽子喂鱼(以免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还在屈原跳江的地方开展赛龙舟活动,用于驱赶前来吃东西的鱼儿。这就是我所知道的端午节来历。
20、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21、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第五天。排毒除恶的节日习俗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民间活动,如祭祀、和保健。主要活动包括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和消除五毒。
22、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23、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他助吴伐楚,攻下了楚国都城,但因他父兄被杀而逃到吴国,受到吴王阖闾重用,被封为相国。他在与越国的交战中多次取得胜利,越国于是送来美女西施迷惑他,但伍子胥仍然忠于吴王。后来,吴王夫差继位,伍子胥认为他的统治不如阖闾,便向夫差进忠言,但夫差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他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
24、“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25、鱼虾虽然喂饱了,可水里的蛟龙还是让人担忧,可是再大的困难都挡不住智慧的人民,这时候一位老中医拿来一罐雄黄酒倒入江中,据说这样就可以把江龙和水兽药晕。
26、时屈原的诗作音律考究,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学价值也是非常的高。可这个出色的文学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且不受他国家的政治体系的接受,但是最终却为他的国家而亡。
27、也有人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孝女曹娥而设,相传曹娥父亲打渔时溺水,多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便于五月五日投江救父,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被传为神话。
28、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53]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9、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30、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壮举令人敬佩。
31、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32、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33、屈原死后百姓悲痛不已,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祀屈原。
34、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志士,百姓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赛龙舟、饮雄黄酒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表达他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同时,这些习俗也逐渐演化成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元素,代代相传至今,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35、做好这一切后楚国的人民仍旧不放心,他们怕蛟龙抢食鱼虾的食物,于是将饭团外面包上了槤树叶,并在外面缠上彩色的丝带,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吃的粽子。
36、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37、端午节演变到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端午节起源于我国古代人民对龙腾的崇拜,仲夏端午这天,苍龙七宿,正好到正南中天,处于大吉之位,是传说中龙飞升的日子,也就是《易经》中所说的飞龙在天。
38、端午来源传说——纪念屈原
39、“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燕京岁时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40、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41、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称,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
42、纪念伍子胥说
43、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楚国的士大夫屈原。
44、按照天干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中午又是“阳辰”,所以端午在农村又被称为端阳。
45、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46、后来由于秦始皇一统天下,大部分古百越人和汉人融合。
47、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习俗,如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起源说法有四种:一是纪念屈原,二是纪念伍子胥,三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四是龙腾崇拜。包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起源说法有两种:一是纪念屈原,二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佩香囊、悬艾叶菖蒲则是为了驱邪保平安。
48、端午节的由来
49、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鳖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怪,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散失,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这种习俗传播至华夏各地,使这一民俗文化由各族人民共享,屈原之名尽人皆知。
50、古百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他们生活在靠水的地方。古百越人在端午这天祭祀自己的龙祖宗。
51、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自2008年,“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2、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53、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重臣伍子胥被同僚谗言陷害,致使夫差赐死伍子胥,并把他的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54、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
55、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56、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的由来与古代中国的一个著名爱国主义志士屈原有关。据《楚辞》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和文学家,在政治上力主变法,主张实行宽政惠民、削弱贵族等措施,但遭到了其他权贵的反对,最终被流放到汨罗江,感慨万千,于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57、这年的五月初五日,家国沦丧,深感绝望和屈辱的屈原在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民听说屈原投江而死之后,都感十分哀伤,渔民纷纷都架着小舟到处去打捞屈大夫的遗体。
58、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纪念屈原说,“恶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龙的节日说等,说法不一。
59、公元前278年,秦国战神白起带军攻破楚国国都。
60、所以端午也就成了汉人的传统节日。
61、认为源于纪念屈原。
62、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主张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最终在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63、《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均有载,远古时古越人天皇氏已发明天干地支,干支的发明标志着原始的历法出现。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64、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先生而传统文化的
65、也就形成了今天端午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66、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67、赛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68、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名人的重要节日,也是家人团聚、朋友相聚的佳节。
69、一般情况下,端午节人们都吃粽子,有江米,红枣粽子,南方人喜欢吃江米肉粽子,味道很好。
70、民间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
71、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节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