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与比喻相似的修辞格95句精选

59

1、六、反问

2、四、夸张

3、②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翦伯赞《内蒙访古》)

4、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的写出了…….的特点,加强文章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5、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夸张的种类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6、八种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7、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应该跟比拟区分开,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8、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9、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

10、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11、三、排比

12、表意丰富,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

13、比喻是修辞手法,前提是二者有相似处,比如“月亮像圆盘”两种不同的事物有相似处即'圆"设喻和类比都属于表现手法,比如在讲道理前,先打个比方,目的是使道理浅显易懂或表达委婉,这是设喻;把两种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区别,这是类比。

14、例句: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15、例句: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16、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本体、喻体要分清)

17、句式整齐,富有美感;

18、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共鸣。

19、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20、举例子不是修辞手法。

21、通感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是十分相似的。

22、引起联想的效果,更好的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23、举例子和比喻修辞手法相似,它们都有用别的东西来说明本体的特征。

24、答题模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特点(情景),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25、答题模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赋予他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特点(情景),抒发了……的情感。

26、例句: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27、答题模式: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28、含义:某个词或是某个句式重复出现的情况

29、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30、例①是通感,例②是比喻,从表面看,两句都以比喻的形式出现。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具备,似乎完全一样。所以,比喻和通感这两种修辞手法,非常容易混淆。但是,如果我们由表及里,细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两个句子其实有着有着很大的差别。

31、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的情感。

32、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33、与比喻相近的有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相似的修辞手法是比拟。

34、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35、(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36、例①的情况就不同了,“绿茸茸的草坂”是视觉所见,而“充满幽情的乐曲”是听觉所闻,本体、喻体不在同一感觉范围。

37、增强气势,说服力强,

38、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39、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40、答题模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情感(内容、心情)。

41、文章所举例子的前面常有“比如”“例如”“如”或某年某月等标志词语。

42、例句: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43、便于抒情,感染力强。

44、含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45、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6、句式整齐,结构一致;

47、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使欲描写的事物更清晰。

48、烘托气氛,加强渲染,给人启示;

49、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50、判断要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51、一、指代不同

52、比喻是把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或人进行打比方,有本体和喻体两个部分。

53、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54、答题模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5、例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56、例句: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57、设问的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58、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59、二、拟人

60、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重点需要掌握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

61、七、对偶

62、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对偶(8个)

63、一、比喻

64、八、对偶

65、例句: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66、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67、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68、例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9、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如:“儿童(本体)像(比喻词)祖国的花朵(喻体)。”

70、排比就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71、含义:句式整齐匀称,结构一致,词性相对,节奏感强

72、例如:他一紧张手就抖得厉害,像是一只筛子。这里本体是手,喻体为筛子。因为筛子筛东西的时候就靠抖。

73、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曲喻十一种。实际教学中常见的是前四种。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74、态度鲜明,语气更加强烈,使读者印象深刻,

75、例②用“青铜的屏风”喻“秋天的阴山”,是以视觉形象喻视觉形象,借“青铜的屏风”例显现阴山的古老和巍峨,其本体和喻体都在同一个感觉范围内。

76、拟人:比拟的一种。把生物或非生物直接当作人来描写,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具体的感受。

77、含义及作用: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某一问题。

78、八、借代

79、生动形象,凸显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形象;

80、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辞,对人或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一般体现在数字或动作等词语上。

81、二、侧重点不同

82、拟人:在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等)中是一种常见的人格化的描写手法。如:地球是无私的,向人类慷慨的提供矿产资源。这句话的“慷慨”是形容人的大方,“无私”也是形容人的没有私心,奉献(跟大方一样)。

83、七、反复

84、反问的作用: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85、含义:有问无答,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回答。

86、(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87、(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88、答题模式: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突出(强调)了……的情感。

89、答题模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90、比喻:修辞格的一种。即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也叫打比方。

91、例如:①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峡》)

92、将事物人格化,描写形象具体,赋予某物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

93、判断要点: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94、五、设问

95、而拟人则是把非人化的东西当作人来写。如:这只老鼠窜上窜下,活像机灵的小孩。

滇ICP备2023009294号-117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