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阳节登高起源
2、重阳节登高起源(二)
3、重阳登高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山神的崇拜,信奉山神可以使人免除灾害。
4、在古代,人们认为重阳是一个不祥的日子,因为“九”字与“久”字谐音,意味着长久的灾难或病痛。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登高以避开地面上的邪气和不幸。登高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5、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6、意义二:辞青
7、意义一:登高山祈福
8、重阳登高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山神的崇拜,信奉山神可以使人免除灾害。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因此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这里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的看法)。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必须往山上游玩,以避免灾祸。最初人们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平安吉祥,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活动。
9、登高采集。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10、寓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据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12、登高避灾:源自东汉时期“桓景登高避灾”的传说。
13、登高“辞青”:与阳春三月的春游“踏青”相对应。
14、健康长寿
15、辟邪延寿
16、意义三:登高辟邪气 在我国的古代,有着重九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说法。而古人们为了避免接触到邪气,所以才在九九这一天登高以避邪气。不过这一说法现在看是不科学。不过,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举家出游、登高望远在时令上是非常适宜的。
17、因为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气。
18、吉利之意。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19、登高祈福:古人有山岳崇拜的传统,登高是为了祈福。
20、重阳节登高寓意老人的身体越来越硬朗,生活越来越美好
21、登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祛病强壮。同时,登高也可以欣赏远景,开阔视野,放松心情,减轻压力。登高还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吸收阳光,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这些都有利于健康长寿。
22、祈福和感恩。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23、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比起现今要艰苦许多,最早时期人们的很多事物大都来自于才集合和狩猎,而山林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得以让人类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对高山是崇拜的。因此在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24、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健康长寿,祛病强壮,也是祭祖的一种活动,是思念家人朋友的意思。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25、这种税法不免牵强附会,然而,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26、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活不多,农民相对比较清闲。而这时正是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植物的成熟季节,于是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并把这种上山采集的活动叫做“小秋收”。因此,九月初九登高的习俗由此演变而来。
27、重阳节登高一望的含义包括健康和长寿、欣赏美好的季节、拜祭祖先和团聚亲友。登高活动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也是一种心灵放松和与大自然亲近的方式。通过登高,人们希望获得健康长寿的祝福,感受美好的秋天景色,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同时也是与亲友团聚、增进感情的时刻。
28、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因此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这里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的看法)。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必须往山上游玩,以避免灾祸。最初人们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平安吉祥,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活动。
29、重阳节登高起源(一)
30、登高畅享清气:重阳被认为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的地方清气越聚集。
31、表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祈福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