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是几年级的?
《钱塘湖春行》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唐诗五首之一”。该诗是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的一篇七律。本诗为作者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时候创作的,选自《白氏长庆集》。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和诗人一样,爱上西湖的水色山秀之景。其中景物表现出远景和静景的字,如“水、云、花、草”,近景和动景描写如“莺、树、燕、泥”等,十分让人玩味。
《钱塘湖春行》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是七言律诗,是作者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剌史,早春游湖时创作的,是一首描写钱塘江早春美景的著名七律。作者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旖旎动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愉悦闲适之情和对钱塘湖春景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钱塘湖春行》的主题?
钱塘湖春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描绘西湖早春景致?
钱塘湖春行中间两联是分写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中间两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的写作手法?
《钱塘湖春行》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白描手法将诗人精心选择的场景写入诗中,活灵活现,借景寓情,体现出诗人游湖时的喜悦之情。《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在长庆三年至长庆四年的春天所作。 全诗原文如下: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花草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色?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描写的习俗活动是“踏青”。 踏青:是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在西周,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礼制。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先秦时,齐国有“放春三月观于野”之俗;鲁、楚也有春日出游之习。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穆宗时期)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唐敬宗时期)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公元823、824年)间的春天。
前台湖春行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展现钱塘湖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通过"早莺争暖树"来写钱塘湖畔春暖乍寒的气候特点,这时的气候,应是在春天的中期之前,早晨还是比较冷的。 通过"春燕啄新泥"这一季节特点,反映冬去春来,燕子刚返故地,忙于筑新巢的时令特色。 还通过杨柳初绿,浅草茵茵来突出春天万物刚醒,翠绿初点的色彩特点。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颔联是通过早莺、新燕(动物)来描写钱塘湖初春的生机勃勃 颈链是通过乱花、浅草(植物)来描写钱塘湖初春的景物,花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以“乱”“浅”“渐欲”“才能”,写出了花草向荣的趋势。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是歌手,燕是候鸟,它们富有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几处”不说“处处” “谁家”不说“家家”,可见是早春时节。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欲”、“才能”把早春的西湖呈现在我们眼前,透露出蓬勃向上的春意,给人以美的感受。 这里“浅草” ,可与韩愈《早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