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即是如此。
2、都会查看思考这人有什么病,
3、施入何道则归于何道,
4、爱狗的人看狗如同类,
5、常常不欲于人,去了又回来不欲,
6、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
7、又是谁施入其不欲了呢?!
8、就像一台专用电脑,
9、有些不欲是即来即去,
10、《明镜菩提》是一首纯音乐,从配器上,曲子选用大量的电子音效,营造了空灵的佛曲氛围,然后引出古筝,钢琴和琵琶等清丽洒脱的主旋律,融会贯通了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使得曲子浑圆一体,一气呵成。
11、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12、从主题上,此曲采用唐代著名高僧惠能禅师的菩提偈,集菩提和明镜于大成。“菩提”出自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历史故事,有象征觉悟的佛性。而“明镜”则是镜能照物,人的觉性和妙心能照万物,以喻心地自性有妙用。
13、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明镜是明净之镜的缩写。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净镜。台:指实物之镜。
14、何处惹尘埃?!
15、见一是一,
16、老君曰:
17、因为我先前见了、知了、被施入了,
18、菩提明镜的解释是像明镜一样能够映射出万物,但是我们不要起心动念,就可以起菩提之心了,解菩提之真意。从而明心见性
19、我心有二,所知所见有二。
20、我即无心,我何知乎!念我未生时,无有身也,直以积气聚血成我身尔。
21、证明我看见过狗,看见过猫,
22、菩提的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23、智亦不独生,皆须对因绿。
24、所以,观人,
25、生我者神,杀我者心。
26、杀狗的人看狗能出几斤肉,
27、子若行吾道,当知上慧源。
28、有安装机床控制功能的,
29、人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30、被安装了什么程序就是什么电脑。
31、他看见云,
32、看孩子什么样,
33、随所见,
34、如果我没见过鸟、大象、羔羊,
35、《西升经》
36、行道章第九:
37、所以,人就是个被施入的皮囊。
38、我们先见、先知、先学、先施入的是因,
39、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
40、人活着,就是这个简单,
41、若有则去,
42、《道德经》: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43、如果有人发脾气,
44、大道虚无混沌,
45、各有行宿本,命禄之所闻。
46、《西升经》:生道非一类,一切人非人。
47、像狗,像猫,
48、那是什么?
49、一个教师看到任何人,
50、音乐《明镜菩提》是月之门创作的。
51、文/迟程阳
52、我怎么会看云像鸟、像大象、像羔羊?!
53、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54、本来无一物,
55、所以如今再见、再知才会意会原见,
56、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必缴之。
57、明镜亦非台,
58、就知道其父母什么样。
59、观其所为,知其所施,
60、再细化,
61、《道德经》: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62、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63、是被施入意识的皮囊。
64、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大道泛论
65、菩提无树,明镜非台的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66、有音制作功能的,
67、被施入注入了什么就是了什么。
68、《道德经》
69、是以圣人无常心者,欲归初始,返未生也。
70、译文如下: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71、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
72、皆是“条件放射”。
73、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74、故,《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75、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76、《明镜菩提》是月之门音乐工作室创作的。
77、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8、你自己也不是自己,
79、证明他看见过火,看见过树。
80、此人必然恶性循环,成恶人。
81、都会从教育的角度审视这人,
82、像鸟、像大象、像羔羊,
83、干将军的看人能不能打仗,
84、淫鬼能看到某人脱了衣服是什么样子,
85、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两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86、见是所见,非常见,
87、我心有二则见二,
88、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89、知必病,不知则不病。
90、我们后来所看见的、知道的一切是果,
91、有绘画的功能的,
92、而常常不欲又常常去,
93、《西升经》:何以知邪?为物所倾!
94、道可道,非常道。
95、因我心有见,
96、生置章第十七:
97、像火,像树,
9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99、我心若虚无清静,
100、意思: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出自唐代慧能法师的《菩提偈》。
101、明镜亦非台。
102、我们人,并不是人,
103、生我於虚,置我於无。
104、见二是二,
105、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6、我心有一,所知所见皆一,
107、表达了自己的内心非常的平静,表达了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一种好的感受,当你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时候,就能够看到更多不同的意义,当你能够理解到这个世界的变化的时候,就会让你变得更加的有趣,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你整个人的心都非常的安稳,这些东西都是你所渴望的幸福。
108、一个医生看到任何人,
109、观其果,明其因。
110、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111、若无则归。
112、人未生时,岂有身乎?无身当何忧乎?当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与道通也。
113、故我心执其见。
114、我看见云,
115、菩提本无树,
116、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117、干银行看人有没有钱,
118、莫执着,
119、明镜的意思是明亮的镜子,比喻完美的典范。明察;明鉴。喻月亮。
120、我心有一则见一,
121、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