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敢和我分庭抗礼,真是胆大妄为。
2、这个典故的含义是,一个人在得到权力和地位后,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分和职责,不应该试与上级平起平坐,分享权力。否则,他将会失去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甚至被驱逐出他所追求的位置。
3、【分庭抗礼fēntíngkànglǐ】: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4、感彩中性成语
5、分庭抗礼是一个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分庭抗礼的人,他在年轻时因才华出众而受到国王的赏识,被任命为朝廷的重要官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变得骄傲自满,不再听从国王的命令,甚至试与国王平起平坐,分享权力。最终,分庭抗礼的野心被国王识破,他被驱逐出朝廷,失去了权力和地位。
6、【解释】: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7、这个典故的含义可以用在很多场合,比如商业竞争、政治斗争、人际关系等等。它提醒人们要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地位,不要轻视或小看对方。同时,它也鼓励人们要有勇气面对挑战和困难,不要轻易放弃或退缩。
8、成语解释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
9、“分庭抗礼”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两个人或两个团体在某个场合下平起平坐、相互对峙,各自表现出平等的态度和实力。其中,“分庭”指的是法庭的中庭,比喻双方在同一个场合下;“抗礼”则是指互相行礼,表示平等相待。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双方在某个领域或某个场合下的平等竞争或对抗状态。
10、【解释】: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11、成语出处庄周《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12、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13、总之,分庭抗礼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典故,它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和尊重他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本分和职责。
14、焚琴煮鹤
15、凤毛麟角
16、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17、典故: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老翁向子路、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孔子十分虚心接受,并恭送老翁,孔子说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不能分庭抗礼,那就失礼了。
18、“焚琴煮鹤”是指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对文化艺术的一种野蛮践踏,是大煞风景的.
19、总之,“分庭抗礼”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典故,它告诉我们要保持平等和尊重,不要轻易屈服于任何一方。
20、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21、注释: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
22、分庭抗礼是一个典故,源于古代中国春秋时期。这个典故的含义是双方各自站在庭院中,面对面的对峙,表示双方的力量相当,互相抗衡,不相上下。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双方势均力敌,互相竞争或对抗的状态。
23、出处:庄周《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24、他学了几年的二胡,近来进步神速,已经能和师傅分庭抗礼了。
25、繁文缛节
26、此外,这个典故还被用来形容两个人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例如,两个人在互相交流时,应该彼此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不应该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27、他自立门户,与老师分庭抗礼。
28、【解释】: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29、fēntíngkànglǐ
30、具体来说,这个典故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鲁国和齐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两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有一次,鲁国的国君和齐国的国君在两国边境上相遇,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庭院中,互相看着对方。由于两国实力相当,他们都没有勇气先发动攻击,于是就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
31、在杂文方面,没有人可以与鲁迅分庭抗礼。
32、【解释】
33、分庭抗礼
34、唐代虽有不少着名诗人,但恐怕只有杜甫能和李白分庭抗礼吧!
35、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36、是中性词。“分庭抗礼”原义是客人与主人分立在庭的两侧,以平等的地位相对行礼(庭:庭院。抗:对等)。后用来比喻彼此地位或势力相等,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