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意思和造句
1、格是多音字,读作gé,gē
2、不耻下问,手不释卷,好学不倦,求知若渴,困知勉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温恭自虚,朝斯夕斯,单步负笈,格物致知,笃志好学,好学深思,聚萤积雪,敏而好学,笃学不倦,勤学好问,负笈游学,虚而不淈,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好学不厌,夜以继日,求知心切,刨根问底。
3、博闻强识bówénqiángzhì,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4、追根求源,zhuīgēnqiúyuán,成语,作谓语、宾语、状语,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5、司空见惯
6、这种思想的真正意义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达到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目的。
7、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8、学习不能三天打渔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9、例如:1.在我们学校,有根据“格物致知”命名的“格物楼”和“格致楼”,意在让我们多探究事物的道理,获得更多的知识。
10、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11、同音字鮥鬲阁搿颌佮骼鞈櫊
12、博古通今bógǔtōngjīn,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13、qièérbùshě
14、格gé〈名〉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格,木长貌。——《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15、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章炳麟《菌说》)
16、格物致知,意思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出处是:《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用格物致知造句,
17、见微知著,从一粒沙里看世界者,为了追根求源,锲而不舍去剖析微观世界的奥妙,才知道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无独有偶,都涵含了不少不为人知的知识,值得细加剖析。所谓格物致知,细格物象然后穷其理,方知这微观的量子物理世界,是一个尚待开拓的无穷宝藏。
18、成语求知若渴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19、看到一道题,要求用若干个词组成一句话。可是其实有一个词“格物致知”我实在不知道怎么用,于是我开始彷徨、不知所措。我向四周瞭望,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帮助我的人,然则没有。于是我开始缅怀以前的日子……
20、爬上最高的境界,你会陡然发现:那里的景色竟然是你司空见惯的。
21、“帝国主义”这种字样,在现今已是司空见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种讳名。(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22、锲而不舍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23、造句: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
24、造句: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也。
25、三个词造句示例:
26、同音字是隔,
27、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事物,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28、读音是gé
29、在城市里看到高楼大厦、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30、组词是格外,隔阂。
格物致知的意思和造句
31、不辨菽麦bùbiànshūmài,成语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32、“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的一种认识论思想,主张通过实践、观察、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33、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34、不耻下问,勤学好问。
35、格[gé]同音字:蛤,葛,搁,颌,隔,革,阁,胳
36、格[gē]——价格,风格,资格,合格,格局,性格,规格
37、造句:金声玉振,寥亮于区寓。
38、格[gé]——格外,格子,及格,价格,风格,资格,合格,别具一格,格格不入,格杀勿论,不拘一格,风格迥异,格物致知,破格提拔
39、sīkōngjiànguàn
40、"格物致知"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出自《学而篇》。它的真正意义是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以求真知。具体来说,"格物"指的是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和实践,通过感知和体验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致知"则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践,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41、司空见惯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常见的东西。
42、造句: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43、这句话强调了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也与儒家思想中注重实践和经验的观点相符。
44、造句: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45、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是探究自然科学,而是通过探究自然现象来认识人生和世界的一种方法
46、出自张周的《步履艰难的中国》。
47、成语困知勉行困知:遇困而求知;勉行:尽力实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48、成语蒙昧无知蒙昧:知识未开。没有知识,不明事理。指糊涂不懂事理。
49、金声玉振jīnshēngyùzhèn,成语解释: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50、这位科学家一直在追根求源,试揭示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51、先秦荀况《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2、不识不知bùshíbùzhī,成语解释: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成语出处:《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53、司空:古代官名;见惯:常见而习惯了。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5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以此共勉。
55、成语致知格物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
56、总之,"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以求真知。它强调了实践和经验对于获取真知的重要性。
57、“格物致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知识概念,被历代学者们重视、传承。
58、锲而不舍
59、近义词:好奇心可以这样造句:3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60、格[gē]同音字:哥,歌,戈,搁,割,鸽,纥,胳
格物致知的意思和造句
61、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求知若渴
62、阳光下,只见一个身材不高,面色黑红的小男孩,浓眉下一双大眼睛,格外有神,左臂上戴着红袖章,上面那值日两个字,十分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