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桃花源记第二段改写成景物描写?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不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为什么是渔人不是樵夫?
借渔人打鱼.见到不寻常的地方为理由.展开叙述. 要是别人的话也不注意到该地方不寻常吧? 其次是不是渔人并不算太重要,如何引出到桃源才是重要的,如果你是陶渊明.你如何引出?总不至于写一商人在江中突然看见一地方景色不错,然后就进去了?除非他脑子秀斗了. 当然.渔人是可以换的,比如江中泛舟的秀才什么的.也是可以的.不是100%绝对.但是作者这么安排.也是一切为了叙述方便.秀才到了那里,很有可能一去不回了.就没后文.说不能再找到该地方做铺垫了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世外桃源是因为渔人偶然一次坐船沿着小溪行走迷路了发现的。渔人首先发现的是一片纯粹的桃花林,落英缤纷,非常美丽,于是继续行走,通过一个小洞,发现了与世无争,和谐美好的世外桃源。因而渔夫是本文的叙事线索,而不是樵夫。
不仅因为渔人才能划船发现桃花夹岸的小溪,还因为渔人本身也有象征意义。这个故事原型应当是刘阮天台遇仙女的故事,他们因采药迷路,吃桃遇仙。陶渊明改写这一故事,将采药人换成渔人,一面是为了突出原故事中引导二人入仙境的溪水,另一面姜尚渭水垂钓引来周文王,渔人象征遇明君,陶渊明则渴望遇奇境。
桃花源记环境描写扩写?
桃花源记环境描写扩写。一条河,两岸花草树,剪刀似的二月春风拂过,泥融飞燕子。日光下,杨柳与河中鸳鸯相映成趣,碧丝般的草正抖着它身上的雨水。 雨刚过,一条彩虹挂在了两山间,人见了,心情格外开朗。百花盛放,蜜蜂正忙着采蜜,当中也肯定少不了桃花了。此时正是桃花怒放的好时节,远远地就闻到了桃花香,近看更有味,仅颜色就分成了红、粉红、白三种,含苞待放的给了桃花希望,正在盛开的则给了桃花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