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吊唁周瑜原文?
原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 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白话译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惊闻噩耗,痛断肝肠!闻君仙逝,江河凝滞,闻君仙逝,星月无光!君如有灵,听我哭诉,君如有灵,享我蒸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开创霸业,威震三江。吊君少壮,远镇巴丘;统领千军,讨逆无忧。吊君风度,佳配小乔;伉俪贤美,佳话流芳。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犄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冥冥无际,世事茫茫。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知音何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悼念周瑜的悼词?
完整悼词如下: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 修短故天,⼈岂不伤? 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吊君弘才,⽂武筹略; ⽕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 哭君早逝,俯地流⾎。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 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 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之援,⾸尾相俦, 呜呼公瑾!⽣死永别, 魂如有灵,以鉴我⼼: 从此天下,更⽆知⾳! 呜呼痛哉!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遭,就寻闲⼠佐助主公。” ⽞德⽈:“只恐吴中将⼠加害于先⽣。” 孔明⽈:“瑜在之⽇,亮犹不惧;今瑜已死,⼜何患乎?” 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diào sng。 关于这⼀节,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更有诸葛亮声泪俱下、淋漓尽致的表演 诸葛亮去悼念周瑜时,并没有只⾝前往,他让赵云跟他⼀同过江同去。到了周瑜的灵堂后,诸葛亮先为周瑜倒了⼀杯酒,而后扶柩痛哭,之后念出了这段悼词。
诸葛亮给周瑜的悼词,其实也是罗贯中给周瑜的悼词吧。追忆了周瑜的一生,周瑜的所有高光时刻,以及他人生中精彩的部分。 等我编辑完再来。
三国中诸葛亮哭周瑜时说:犄角之援,首尾相俦,是什么意思?
这话是出自三国《卧龙吊孝》一文: 三国,东吴大将周瑜欲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却屡中诸葛亮之计而不得成功,至气愤身亡,由此,周夫人小乔及东吴群臣对诸葛亮记恨有加。诸葛亮为巩固孙刘联盟,亲赴柴桑吊祭…… 原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 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掎角之援: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 首尾相俦:前后两家(指孙刘)是同类之人,同等之人, 犄角:原指捕鹿时一面拉住鹿腿,一面抓住鹿角。后常用来比喻相互配合,夹击敌人。 这样解释,LZ可懂?
诸葛亮哭周瑜为什么是假戏真做?
孔明哭周瑜是真心吊孝,并非是虚情假意,从此孔明失去了争锋相对的对手,同时,孔明也是周瑜的知己。虽然,两人各为其主,但是其实英雄心相照。 再者说,为了吴蜀两国的联盟,他必须对对方的高级军事将领的死亡表示哀悼。哀悼的程度越高,对双方联盟的稳固就越有利。
诸葛亮哭周瑜歇后语?
1、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2、故事简介 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3、启示 孔明过江吊丧活动达到了三个目的。 一是显示了才华。很自然地表达了哀悼之情,祭文言词华丽,描述准确,表达到位,在东吴君臣面前充分展示了蜀相的学富五车和文韬武略。 二是展示了人格。在诸葛亮祭拜后,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诸葛亮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可见,孔明是大获全胜。 三是消除隔阂。本来周瑜被诸葛亮气死,这是吴国上下人所共知的事实,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为证!此时,东吴人对诸葛亮及刘备西蜀绝没有好感,甚至周瑜部下有杀诸葛亮为公瑾报仇的情绪。通过声泪俱下的哭诉和对亡人的不凡事迹列举评价,诸葛亮实现了化解仇恨、消除隔阂、继续联吴抗曹的目的。
周瑜死后,诸葛亮为何哭得那么伤心?
诸葛亮亲自吊丧的原因是巩固孙刘联盟,这是政治需要。但是他哭的如此情真意切,是因为哭周瑜,既是哭知己,也是哭自己。 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对彼此关系,都有明确的认知。 两人不仅没有私仇、反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知音,只是各为其主而已。 生命的最后时刻,周瑜将诸葛亮视为自己的知己,尽管两人立场不同。
诸葛亮之所以在周瑜死后哭得那么伤心,是因为与周瑜同为世之人杰,心中自然有惺惺相惜之意。 周瑜死了,物伤其类,诸葛亮的难过我想是真心的。诸葛亮在周瑜灵前的祭文有这么一句“从此天下,更无知音!”不论前面的祭文有几分真几分假,但我觉得这一句应是真心的。 遗憾的是两人分属东吴与西蜀,各为其主,只能是明争暗斗个不停。最终诸葛亮计高一筹,气得周瑜旧伤复发而死;这正如周瑜几次三番要加害诸葛亮一样,是为了自己主公的利益而不得不如此,并非有什么个人恩怨。人说周瑜嫉妒诸葛亮之才高于自己,其实我觉得不如说他是恨诸葛亮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不然,当初他就不会让诸葛瑾去说服其弟归顺东吴了。
目的是以情动人。周瑜病故之后,孔明前往柴桑吊丧。众位将领都说,人人都说什么周瑜大都督和诸葛亮关系很差,可是,诸葛亮却亲自前来吊丧,而且哭得那么伤心,看来,人们说的都错啦。 而东吴新任都督鲁肃,和孔明关系一向和善,看到孔明悲伤,心想:“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