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2、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3、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度,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4、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5、王曾是北宋名臣,相传其父见破旧经籍,必加整修,片言只字,不敢丢弃。一晚,孔子托梦给他:“你如此敬惜我的书,我让曾参投胎做你的儿子”。未几,夫人果有身孕,生下一儿,因取名为曾。二十出头的王曾在乡贡考试中名列第一,即所谓“解元”。此后,被推荐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再居榜首,称之为“会元”。接下来,还有一扬由宋真宗亲自出题的殿试,题为《有教无类赋》。王曾交卷后,其中有“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织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等警句,甚得皇帝激赏,擢为第一名,这样,青年王曾便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个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攀登到了科考金字塔的塔尖上。
6、想当年,少年李白在锦官城可是一号人物,风流俊雅文采斐然,剑法超群。
7、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8、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9、文笔斐然的意思是指文笔银优秀很有文采。
10、捷报传回王曾的故乡,官民俱引为千载难逢的荣耀。青州知州特地去他的故里,给挂上“三元坊”的金匾。好事者则绘以桂圆、荔枝、核桃各三枚合成的纹,取圆谐“元”,而寓三数,意为“连中三元”。
11、“文采斐然”是一个汉语词语。与它意思相近的词是:文采卓越;相反的词是:不通文墨。
12、连中三元第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13、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及风格,夸赞一个人的文采好。“文采”一一指文学造诣;“斐然”一一卓著的意思。
14、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15、“文”,普通话读音为wén。“文”的基本含义为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如灿若文锦;引申含义为刺画花纹,如文身;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文字、文盲。
16、其中,“斐然”的意思是本身读起来朗朗上口,词意上代表文采,能力卓越显著。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结子楚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
17、"文采斐然"是一个中文成语,意思是文笔优美,气韵生动。它指的是文字写得很好,表达得很生动,令人感到愉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的美妙程度,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写作才能。
18、明朝的黄观、商辂;
19、连中三元的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20、金朝的孟宋献;
21、在日常使用中,“文”常做名词,表示花纹,如文驾。
22、一般都讲“文采斐然”,意思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风格,多比喻一个人文采很好。
23、wénbǐfěirán
24、元朝的王崇哲;
25、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风格,说一个人文采好。
26、传统寓意纹样。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寓意“连中三元”。清代科举制度,分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