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梁启超先生的话。
2、他著有《新民说》、《与民同言》、《中国近三百年改制史略》等多部著作,是中国现代化思想的重要代表。
3、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在四川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二人疾病缠身,梁思成得了脊椎软骨硬化症,林徽因也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但他们仍然顽强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时美国一些大学和博物馆都想高薪聘请他们到美国工作,他们都一一拒绝了,梁思成夫妇说:“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4、他高深的学识、博览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深刻地把握和评价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现实,开创了中国近代思想界的新天地,对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思想思考和实践作用。
5、他的著作包括《谈美》、《新学伪经考》、《新民丛谈》等,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6、梁氏一族有非常优秀的家教和家风,梁启超本人又是家族链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既受益于优秀的家教与家风,又继承和丰富了这个家族的家教与家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既有中国传统儒学做根基,又融汇西方近现代科学、民主精神,这些都充分体现在他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之中。
7、敢于“师敌长技”
8、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改革先驱和文化名流,被誉为“国士”。他主张“变法维新”,倡导科学、民主、法制和人权,反对封建思想和特权制度。
9、他致力于宣传启蒙思想,反对封建文化和儒家传统观念,倡导科学、民主与自由。
10、他主张维新政治、立宪制度和科学教育,提倡国民教育和妇女解放,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呼吁国人要加强自我教育,自主独立。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和民主运动的杰出代表,对中国近现代的转型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11、德富苏峰明治年间出版的“国民丛书”,不仅风行日本,而且在留东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冯自由称,“凡涉足彼都之留学生,亦少有不读过苏峰著之国民小丛书也。”无怪乎德富氏来华,曹汝霖、张继都对他说,留学日本时,他们是“‘国民丛书’的爱读者”。梁启超1899年底在去夏威夷的轮船上,也曾阅读“国民丛书”数种,并因此萌发“文界革命”的思想。
12、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曾写到父亲对他的教育,在梁启超的眼里,父亲是慈祥的,也是严厉的。他对梁启超寄予厚望,激励儿子奋发向上,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作为父亲,除了督促儿子读书以外,还要求他参加一些田间劳动,言语举动也要遵守礼仪,如果违反了家风、礼节,他决不姑息,一定严厉训诫。
13、梁启超一生虽历经坎坷,但爱国之心始终不变,他常常和子女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并时时告诫他们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自幼充满了对祖国深厚的感情,立下了报国之志。
14、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散文家、教育家、文化运动领袖,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维新运动的早期领袖。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呼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奠定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
15、梁启超是晚清著名革命人士。
16、二弟梁其勋,七弟梁启雄。其他不是名人,姓名不没有详细记载。
17、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热爱国家和人民,致力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张借鉴西方文明精华,实现中国的振兴和民族复兴。
18、梁启超在教育界也具有重要贡献,他倡导教育普及,推广西方教育理念,提出教育机会平等、以人才为本的教育思想,并创办了多所新式教育学校。梁启超的思想和贡献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化进程和现代中华文化的演进都有深远的影响。
19、尽管《和文汉读法》当年曾是畅销书,到周作人撰文的三十年代也成了过眼烟云,等到九十年代我来搜访时,这一本百年前的小书初版本更是芳踪难觅。
20、梁启超认为科学可以救国,生前一直遗憾他的孩子们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的,曾于1927年给海外的孩子们写信说:“我想你们兄弟姐妹,到今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的遗憾...”
21、多给孩子选择一些科普类、传记类的书籍增加孩子的知识层面,提高孩子的眼界,让孩子“见”知识。
22、“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23、日本自维新以来,一切音乐,皆模法泰西,而唱歌则为学校功课之一。然即非军歌军乐,亦莫不含有爱国尚武之意。听闻之余,自可奋发精神于不知不觉之中。
24、梁启超生活在清末民初。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国家的落后、虚弱,他追随康有为,积极投入一系列变法维新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25、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创立的“维新思想”运动在中国社会上广泛影响。梁启超致力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张“政治革命、思想启蒙、文化转型”,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思想意识的觉醒和法治观念的建立,曾留学日本并广泛接触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并在自己的著作中传播和推广。梁启超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对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的重要一面。
26、在清华园工作的一年,梁思永整理了清华所收藏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之于1926年挖掘的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出土的部分陶片,并写成了英文的专刊,一个20出头的年轻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以这么务实的作风做出这么多的成果受到同仁的高度赞赏。
27、他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尤其在中学教育、宪法学和国际问题研究等方面有很高的地位。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28、梁氏与德富苏峰
29、梁启超对儿女的教育,先是基于父爱的教育。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一再表示,他对他们的爱是发自肺腑的,自然纯真的。他是勤于给孩子写信的,同时也要求孩子经常写信给他。梁启超对待儿女,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工作、生活、健康,更对他们的品性、为人、立身、处世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
30、梁启超是清末民主变革的代表人物之一,官僚出身,倡导变法,主张改革与维新,积极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也是中国最早的“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和帝制专制,为中国思想界和政治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1、在晚清“借途日本,学习西方”的热潮中,一本被视为日文速成教材的小书──《和文汉读法》曾流行一时。直到1934年周作人写作以此书名为题的随笔时,还对这本出版于三十多年前的语言读物念念不忘,称“其影响极大,一方面鼓励人学日文,一方面也要使人误会,把日本语看得太容易”,并且说,“这两种情形到现在还留存着”(《苦竹杂记·和文汉读法》)。周氏乃过来人,其言亦真实可信。
32、梁家是近代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精英”家庭,“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有9个子女,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成为院士,其他几位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虽然梁氏子女大多数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是学成之后他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国籍,纷纷回国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33、年梁思礼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此时正值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参与建设新中国是他渴望已久的愿望。他毅然奔向了新中国。回国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担任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才智,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和所有的航天专家们一样,默默无闻地在这一先进的科学领域里埋头耕耘着,他们对祖国贡献之大是难以度量的。
34、他也担任过多个重要的职务,推动了社会、政治和文化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5、在梁启超六岁的时候,有一次说了谎话,他的母亲知道后十分生气,她命梁启超跪在地上“力鞭十数”,警告跪在膝下的儿子,如果再说谎,将来只能做盗贼和乞丐。他的母亲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说谎,一定是他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或是该做的事没有做好。这本来已经错了,如果自己不知道错,还情有可原,改正起来也不难。这一次的教训给年幼的梁启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多年以后,他还痛悔不已,将此事写成文章教育后人。
36、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论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他是戊戌变法的倡导者之一,对中国近代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有重要影响。梁启超早年留学日本,深受启蒙思想和法国革命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废除科举制,提倡学习西方文化和民主制度,并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思想文章,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梁启超还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7、其著作包括《新民丛报》、《自由闲话》、《中国革命史》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38、梁启超自传中说“我所自愿的本分,就是在民族进步思潮中帮着证明真理,传导知识,以达到国家之兴盛。”
39、从军乐,告国民:世界上,国并立,竞生存。献身护国谁无份?好男儿,莫退让,发愿做军人。
40、梁启超曾经在教育自己的大儿子梁思成的时候说过:“你现在学的知识还是太专一,我希望你能在毕业之后的一两年中,分出一部分时间,去学习一些其他的知识,多见世面,多下功夫”。
41、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与黄遵宪所作歌词中,都含有“爷娘妻子走相送”的描写,且都置于相当突出的地位。梁作表述:“从军乐,初进营。排乐队,唱万岁,送我行。父娘慷慨申严命:弧矢悬,四方志,今日慰生平。”
42、晚清志士正是企望确立为国战死的军队意识,使中国在强敌环伺、弱肉强食的危境中,得以发愤强,反败为胜。
43、他还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提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立,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44、他反对科举制度、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推崇人权自由、倡导民主政治。
45、康梁家教之别
46、在梁氏家风与家教的传承中,梁启超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教育九个儿女,不仅个个成才,而且都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品格和素养,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47、梁启勋,字仲策,梁启超之胞弟。新会人。中国二十世纪著名词学家。与夏敬观、刘毓盘、吴梅、王易、汪东、顾随、任讷,陈匪石、刘永济、蔡桢、俞平伯、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赵等并为朱、况一脉。
48、梁启超是一位重要的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变革传统文化,推进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自由、宪政制度和立宪思想,奠定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基石。
49、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维新运动的先驱"。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开明的思想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50、原文如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人者,为友为邻。
51、在他去世后,他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思礼实现了他的遗愿。梁思礼在美国读书期间,由于梁启超早已去世,失去了家庭经济来源,完全靠自己勤工俭学苦读了8年,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发奋强,一心效法父亲,立志要工业救国振兴中华。
52、他倡导的“政道先行”、“教育救国”等思想特色,对中国进行现代化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53、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少年中国说》这一经典作品。
54、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
55、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学伪满洲考》、《中国之命运》等。
56、所谓爱之深,必责之切。很显然,梁家的家教,重点都不在知识的灌输和功利的诉求,而是更强调立志和做人。这是梁家早期教育的核心内容。
57、《和文汉读法》
58、首先是“知者不惑”,他说:“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做到这几条,就可以说是“不惑”了。
59、在梁启超家中,能集中出现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庄、梁思礼如此众多的知名学者,则梁启超在子女身上花费的心思之多也可想而知了。加以梁氏看重感情生活,更显得情长儿女。
60、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领导戊戌变法,倡导新文化运动。
61、梁启超(1873-1929)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发起人之一。他倡导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包括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和平等。梁启超主张要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推动解放思想,探索中国的文明之路。他还关注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荣誉,主张跨越民族矛盾和民族门槛,接受外来文明并融入中国文化体系。梁启超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发展,被誉为"近现代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62、梁启超在政治上也是积极参与的,他曾担任过清和民国的要职,为了振兴中国、建设新中国,他为之不懈努力。
63、《饮冰室自由书》中一篇《烟士披里纯》曾引起一桩“剿袭公案”。
64、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先驱者之一。他以“维新思想家”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制度,提倡变法求新,曾经加入康有为的同光会,并担任过官职,但后来因为反对清的专制统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他选择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梁启超一生都在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不懈的努力,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5、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出生于清朝末年,曾经参与过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他主张推行西方文化和制度,致力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且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的理论。
66、他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对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7、他贡献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长久的影响和深刻的启示。
68、此论为黄遵宪所见,深受启发,因此决心补阙,当即作《军歌》二十四章。梁启超初时只得其中的“出军歌”四章,已大为兴奋,迫不及待地刊发于同年11月问世的《新》创刊号上。
69、由于《饮冰室自由书》所取的自由随意形式(顺便提一下,这种杂文形式的出现也得益于德富苏峰的“国民丛书”),“或发论,或讲学,或记事,或抄书”,作者并不避讳其中有剿袭的成分。不过,处理方式也有不同。注明为德富苏峰所作的译文有三篇:《无名之英雄》、《无欲与多欲》与《机埃的格言》,而那篇《烟士披里纯》则属于经过删改后据为己有一类。
70、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抱真,号伯阳,祖籍广东南海,出生于香港,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曾担任过清末维新派的洋务大臣助理,唐绍仪的奉系议员,北洋教育部长等职务。他的思想与作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71、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近代中国最有智慧的人”,他倡导科学、民主、教育等理念,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梁启超早年留学日本,深受佛教、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后又接触西方文明成为思想的综合者。
72、他不仅在政治与文化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深耕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新学伪经考》等著作中提出了“经世致用”、“新学解释”等思想,为中国哲学史和世界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73、让孩子“见”知识
74、年冬,梁启超漫步东京上野。适逢日本军营新兵入伍、老兵退役交替之际,亲友迎送,“满街红白之标帜相接。”而最震撼其心魄的,还是其间为入营者题写的标语──“祈战死”。
75、从军乐,乐凯旋。华灯张,彩胜结,国旗悬。国门十里欢迎宴。天自长,地自久,中国万斯年。
76、梁启超(1873-1929),字锡麟,号靖庵,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早年担任清的官员,后来抱怨官场的腐败,开始从事新文化运动和改良主义思潮。
77、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曾参加了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并对东亚考古做过特别的研究。留学期间他想了解国内的情况,想回国实习并收集一些中国野外的资料,得到了父亲梁启超的大力支持,回答了有关业务的统计资料并安排他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担任助教。
78、梁启超(1873-1927),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少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79、不过,与杜甫《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痛欲绝截然不同,父母妻子都是以“从军乐”、“沙场死”的豪壮语相激劝。很清楚,这本是基于对日本军人送行情景的记忆。
80、梁启雄(1900~1965),男,字述任,广东新会人,生于,古典文学家,梁启超胞弟。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81、梁启超有七个兄弟,四个姐妹。
82、“烟士披里纯”即英文inspiration(灵感)的音译。1901年12月,此文在《清议报》第99册刊出后,当时似未受到攻击。直到1903年,因《新民丛报》第26号(1903年2月)《丛报之进步》一文评议各报刊时,对《大陆报》也有批评,才招致其猛烈回击。该刊第6期(1903年5月)《敬告中国之新民》即指责梁启超“拾德富苏峰第一二唾余,以实《自由书》”;而同期署名“新民之旧友”的《与〈新民丛报〉总撰述书》及《大陆报》主笔的文本附言,则对梁启超进行了更尖刻的嘲讽,称其大量剽窃德富苏峰之文,“不过为新闻记者中之一乞儿、一行窃者而已”。
83、每天只要抽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阅读就可以,不会占用孩子太多的时间,但是可以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孩子将会受益终身。
84、下列事例或许最能表露梁启超与康有为这两位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性格差异。梁启超曾希望二女儿思庄学生物。作此建议,在梁氏是经过缜密思量的。其中有家庭的考虑,“弟兄姊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里的憾事”;也有学术的考虑,梁认为,生物学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而且为哲学社会学之主要基础”;小而言之,对女孩子来说,它是“极有趣而不须粗重的工作”,因而“极为合宜”,且“容易有新发明”;大而言之,“中国女子还没有人学这门(男子也很少)”,故鼓励女儿“做一个‘先登者’”。但如此周到的安排,只为思庄的缺乏兴趣与苦恼不安而最终放弃。梁启超反加以肯定:“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而要思庄以“自己体察作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正是由于梁氏能够体贴个人性情之不同,尊重孩子们的选择,梁思庄日后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书馆学家。
85、梁启超先生介绍:
86、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梁家的孩子们不仅沿袭了父亲的爱国思想和治学态度,而且保持了“爱国、务实、上进、勤俭”的家风。
87、年,横滨大同学校学生欲演出新剧,请梁操笔。梁为撰《班定远平西域》六幕,其中第五幕《军谈》,几成军歌演唱会。剧中汉朝士兵唱过广东《龙舟歌》的新词,又搬来军乐队,高唱《从军乐》。作词与唱歌者的目的都很明确,即“提倡尚武精神”。《从军乐》全篇十二章,可与黄遵宪的《军歌》媲美。末章歌词如下:
88、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变革传统,提倡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经济等知识,同时也对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专制主义进行了批判。
89、对梁启超的“新文体”影响最大的日本文学家,首推德富苏峰。两人的文风以及在舆论界的地位有许多相似之处,以致1917年德富苏峰来中国时,一位接待他的中方官员还对他提起:“你是日本的梁启超,而梁启超是中国的德富苏峰,这是我等同人间的评价。”
90、最早的刊本虽然寻访不到,相关的出版资料倒有所发现。在《清议报》第64册(1900年11月)的广告部分,首次刊登了《和文汉读法告白》,全文如下:
91、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政治家、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拥护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倡导文化自强,致力于近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92、爱读的原因,从文体方面看,中、日两国读者却有颇大的出入。对于初通日文门径的中国人来说,德富苏峰文章的“汉文调”提供了阅读的特殊便利。而对于日本人来说,德富苏峰最为人称道处,恰在于他使用了新兴的欧文直译本。无论从何种角度赞赏德富苏峰之文,其汉文调、欧文脉的文体确乎对晚清中国文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并经由梁启超成功的模仿与融合,化生为“新文体”,风靡全国。
93、梁启超感慨系之:“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当时日本的报刊上,为配合军事行动,曾广泛开展了有奖征集歌词的活动,这当然是为其对外扩张作宣传的。所以,对这一代晚清志士而言,接触日本军歌必定是痛苦的阅读经验,而可贵处,在于他们的“师敌长技”的坚忍不拔。梁启超的学生蔡锷不仅全篇抄录了由王韬翻译的德国的《祖国歌》,而且标举日本音乐教育情况以为示范:
94、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明治维新的影响,后回国参与政治斗争,在废除科举、新式教育、改良法律等方面做出贡献。
95、此书指示读日本文之法,简要明白,学者不费数日之功,便可读日本文之书籍。寓东人士深知其益,故特印行公世。兹由本馆代售,每册定实价银两毫,不折不扣。外埠邮费照加。上海寄售:抛球场扫叶山房书坊。
96、年8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那时他已病卧在床,但他仍以满腔的热情躺在病床上主持考古所的工作,制定长远规划,指导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努力培养青年一代。由他草拟的考古学研究的长远规划,成为后来考古所长远规划的得力蓝本,有些目标,今天已经基本实现,这是梁思永以他务实的作风留给中国考古学的又一份珍贵遗产。
97、两相比照,我们也可以体味康有为的强悍与梁启超的平易,从作文到做人,均一以贯之。由此更推进一步,二人治学以及思想历程之不同,也约略可见。康氏自言:“吾学三十岁已成,此后不复有进,亦不必求进。”梁氏则“常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则又抛其前所治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而康之抱定宗旨、不再转移与梁之与时推进、久领风骚,便从此分途。
98、他的著作主要包括《社会与政治新论》、《民这如何是好》、《中国之救亡》、《中国救国重要书》等。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有“新政治派”的称号,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人物。
99、梁启超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务实”,不应该拘泥于培养多少徒有虚名的博士、学士,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上。当孩子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和发生疑问时,梁启超总是不断地帮助释疑解惑,引导他们战胜困难,继续前进。
100、梁启勋是梁启超最大的弟弟。1893年入广州万木草堂,从学于康有为。后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毕业后返国,先后任交通大学及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训育主任、中国银行驻京监理官、青岛大学教授。1937年12月出任伪中华民国临时外汇局调查室主任。著有《词学》《词学铨衡》《中国韵文概论》《稼轩词疏证》六卷、《曼殊室随笔》五卷等。并译有《社会心理之分析》《世界近世史》等。梁启勋一生爱梅,并善填词,有《海波词》,为其咏梅之专著。
101、至于此书的作者,当年本是人所共知,周作人即根据记忆,写明为“梁任公著”。任公即梁启超,他有一段自述足以作证。先是梁氏在《新民丛报》第9号(1902年6月)刊出《东籍月旦》,言及读日文有“简便之法”,习得此法,则“慧者一旬,鲁者两月,无不可以手一卷而味津津矣”。这种“专学读书”的妙方,正投合晚清大量从日文转译西学书籍的特殊需要,自然极具诱惑力。于是,一读者来信询问究竟,而引发梁启超的对答:真通东文,固非易易。至读东书能自索解,则殊不难。鄙人初徂东时,从同学罗君学读东籍。罗君为简法相指授。其后续有自故乡来者,复以此相质,则为草《和文汉读法》以语之。此己亥夏五六月间事也。其书仅以一日夜之力成之,漏略草率殊多,且其时不解日本文法,讹伪可笑者尤不少,惟以示一二亲友,不敢问世也。后鄙人西游,学生诸君竟以灾梨枣,今数重版矣,而一复读,尚觉汗颜。
102、他的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增广贤文》、《国史新论》等等,对于中国近代的思想界和学术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贡献。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独树一帜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与观点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103、勤俭是梁启超的家风之一。梁启超继承了父亲的勤俭作风,并将此家风传承给子女。他曾经在给子女的信中,告诫思顺夫妇人生贵在吃苦。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也就够了。至于快乐
104、他的一生风雨峥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思想理念。
105、要谈梁氏的家风与家教,不能不从梁启超的早期教育谈起。至少有三个至亲的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他的祖父,二是他的父亲,还有一位是他的母亲。
106、梁启超这一代,同母所生共六人,启超为长,其下有弟弟启勋、启业,还有一个五岁夭折的弟弟;另有两个妹妹;此外,还有继母所生的梁启文和梁启雄。但只有梁启超睿智敏慧,其余皆才智一般。
107、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早期领袖之一,是清末民初思想启蒙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参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戊戌变法,倡导尊重人权、科学、民主、平等、政治改革与国家富强、文化复兴。
108、与之适成对照的,则有康有为弟子卢湘文写的《万木草堂忆旧》中的记述。卢氏以资深教育家的体验,对康氏戊戌以前改革幼学、拟新编蒙学书的计划评论说:“盖先生天分太高,视事太易,不能为低能儿童之设想。”其编书之悬的过高、不切实际,注定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应用。这自然与康所教万木草堂生徒“皆一时之秀”有关,故不知中人以下者读书的甘苦。他曾把女儿康同复送到卢处受教,并言:“此女甚钝,幼时尝教以数目字,至数遍尚不能记,余即厌恶之。”(《妇孺韵语》)以康氏眼界之高,便只能教天才而不能教常儿。
109、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和机构,如民立会馆、《新民丛报》主编、国民执行委员、北海军校教育长等。
110、据此可得出几点认识:一,《和文汉读法》的首版应刊行于1900年,其时,梁启超正出游夏威夷与澳洲。二,此书系在日本印刷,很可能是由清议报社承印。三,刊成后亦转入国内,以上海为集散地。四,书价标明为银两毫。梁氏这本小书的盛行一时,充分体现了晚清知识界对求取新知的渴望。当年由梁启超编写《和文汉读法》,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一则传言──谓梁在檀香山时,“尝从何惠珍女士习英文数月,东归后乃倡言已深得习读英文秘诀,特条举所读英文法初阶前项十余类,编著英文汉读法一小册,以惠初学。谓凡读此书者,不数月即可翻译英文书籍。”(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王宠惠轶事》)──也表现出梁氏喜谈治学方法与热心启蒙的独特心态。其实,梁启超对此早有自嘲妙语:“我读到‘性本善’,则教人以‘人之初’而已。殊不思‘性相近’以下尚未读通,恐并‘人之初’一句亦不能解;以此教人,安见其不为误人。”(《清代学术概论》二十六节)然而,这正是任公先生的可爱处。
111、现在很多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观关注孩子的成绩上,却忽略了孩子的知识层面。多读书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增加孩子的见识。
112、其实,剿袭的行为在当时并不罕见,如邹容的《革命军》中,便有许多文字出自谭嗣同、梁启超、《国民报》等处(见隗瀛涛、李民《邹容传论》)。在新思想、新知识竞相输入的晚清,知识界往往以风气之先为荣,一有新说,人争传述,并没有今日“知识私有”、“版权所有”的观念。这也是一个以普及为主的时代的特征之一吧。在梁启超,读德富苏峰文章,未尝没有一种“先得我心”的感觉,以致把德富氏的思想当作了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