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精选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和事例摘抄【39句】

59

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和事例摘抄

1、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

2、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译: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译: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4、例1:牛顿见到苹果落地,偏要问个究竟,最终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5、只有持续地质疑和探究,才能不断进步和完善我们的知识。

6、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7、治学求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8、笛卡尔在研究平面几何学时,怀疑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第五公设,经过深思熟虑,他找到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开辟了新的数学道路。

9、《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许多典故都与治学相关。例如,“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需要不断重复和巩固;“温故而知新”,强调学习需要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学习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和借鉴;“不耻下问”,强调学习需要勇于请教和学习他人的长处。这些典故为我们指明了治学的正确方向和方法,提醒我们保持谦虚、不断学习和进步。

1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译: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

11、一个医学研究人员对某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过去的实验结果显示该药物有效,但这位研究人员怀疑之前的实验可能存在偏差。于是,他重新了一项严谨的实验,发现该药物并不如之前所说的那样有效。这个例子表明了怀疑精神在治学中的重要性,它能够推动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真理。

12、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3、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伸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4、研究者在研究一种新疗法时,怀疑其疗效是否真实,并进行了一项严谨的实验来验证。结果显示该疗法并不像之前宣传的那样有效,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该疗法并非理想的治疗方法。

15、显然,前者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后者致使人们衰颓。对于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完全相信,要抱持怀疑态度。

16、哥白尼怀疑地心说,经过日心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太阳系模型,对欧洲科学和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17、出自:张伯苓《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二、要救国,救法是教育。救国须改造中国,改造中国先改造人。出自:张伯苓《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三、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出自:鲁迅《两地书·二》四、教育的对象是文化生长。教育若能陶冶人格而推动社会生长,便算尽了能事,此外实在别无捷径。出自:林砺儒《林砺儒教育文选》五、教育必须是科学的。这种教育是没有地方能抄袭得来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客观情形继续不断的把它研究出来。而且,这种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否则不得前进。出自: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

1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译: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19、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

20、这个例子表明,怀疑精神能够帮助研究者进行客观评估和验证,从而避免对错误或虚假信息的盲目追随。

21、例2: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22、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

23、一个医学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关于某种药物治疗症的论文,但后来有另一组研究者对该药物的疗效提出了质疑。经过更多的研究和实验,发现该论文存在数据操纵和实验结果不可重复等问题。

24、一、中国教育之两大需要:一为发达学生之自创心;一为强学生之遵从纪律心。

25、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一口气读完不过脑子,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如《先进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26、这个例子表明,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不能轻信某一篇论文或某个领域的主流观点,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验证,确保结果可靠和有效。

27、注重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即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个“度”,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28、怀疑精神在治学中十分重要,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事例:

29、这些都体现了治学中的怀疑精神。

30、例3:疑能增进兴趣。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说来,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

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和事例摘抄

31、多年前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

3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译: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34、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他怀疑传统的地心说,并通过观察天象和数学计算提出了日心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治学中,要有怀疑精神,不断质疑既有的理论和观点,并通过实证和推理来寻求更准确的认识。

35、怀疑精神与怀疑主义是不同的,为什么不同法?这在于怀疑精神只是相对于一些事情而言,而怀疑主义则几乎是全盘否定人生,怀疑世界。

36、关于有怀疑精神的事例

3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独立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3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译:天资聪颖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39、一个科学家在他的实验中发现了一个看似明显的结论,但他却选择保持怀疑精神。他反复进行实验并寻找其他证据来验证他的理论,最终发现之前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这个例子展示了治学过程中怀疑精神的重要性,防止了错误的传播和错误的科学观点的确立。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