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用修辞手法借代的例子句子是什么优选汇总122句

59

1、“大胡子”是借代

2、古人还常用具体的东西来表示抽象的概念,从而给人以形象的感觉。

3、(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4、以黄发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5、〔译文〕固然是时人善于取巧,不遵守一定的法则而乱作安排。

6、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7、(2)专有名词代泛称。

8、例子有:

9、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10、(7)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11、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12、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13、(5)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14、这句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具体代抽象。“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借代这种修辞方式,就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它。借代也叫做“换名”。它的类型有1、特征代本体,2、专名代本体,3、具体代抽象,4、局部代整体。

15、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6、四、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17、白衣天使,代之护士。

18、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19、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20、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21、代替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22、为了使语言形象生动,古人往往采用这种修辞方法,有的因为用得自然贴切,读起来已经不觉得它是一种语言加工了。

23、布衣代平民

24、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楚辞·高骚》

25、丝竹代指音乐

26、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27、例1的“笔礼”和“唇舌”已分别成为“文才”和"辩才”的代称。

28、二、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29、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30、例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1、例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2、〔译文〕谷永(字子云)的文笔,楼护(字君卿)的口才。

3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4、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吉乐府·上山采岸芜》

35、(10)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36、晋阳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韩非子•难一》

37、(4)“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38、比如说,“战争”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古人文章里就常常借用“干戈"(两种兵器)、“金革”(兵器、衣甲)、戎马(兵马)等作为“战争”的代称。

39、具体代抽象:

40、(9)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

41、以具体代抽象。

42、又如,“法度”、“准则”也是抽象的概念,古人有时借用“绳墨”(用来画直线的工具)、“规矩”(用来画圆形和方形的工具)等具体事物来表示它。

43、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44、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

45、(3)具体代抽象。

46、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47、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48、国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楚辞·离骚》

49、“一针一线”是借代。

50、(6)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51、一、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52、类似的例子还有:

53、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54、红颜弃轩冕。(李白:《赠孟浩然》)

55、二,具体代抽象。

56、三、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

57、例:吟罢低眉无写处。眉代头。眉是头的一部分。

58、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9、庙堂借指朝廷

60、过尽千帆皆不是。

61、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62、管弦代音乐

63、(4)部分代整体。

64、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65、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66、例:他娶了个向阳花,生了二个非州人。社员都是向阳花,代农业户口。非州是黑人,黑人借代无户口小孩。等等。题目只要求举例。

67、〔译文〕北方的战争还在进行,我靠着窗子远望,不禁涕泪交流。

68、洪水中的群众们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是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69、社稷代国家

70、三、具体代抽象。

71、(3)中用借体“袁世凯”代替本体“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是借代;例(2)中用喻体“嫩苗”代替本体“天才和常人”,二者之间只有相似性,是借喻。示例(1)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

72、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

73、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

74、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王粲:《从军行》)

75、菊花的样子也是千姿百态。有的低着头像害羞的小女孩,有的像一个个大绣球,还有的像一个个白色的雪团……

76、〔译文〕年青时就弃官不任。

77、四、工具代本体。

78、天下已定,金革已平。(扬雄:《解嘲》)

79、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80、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了锅.

81、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82、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贺铸《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83、〔译文〕天下已经安定,战争已经平息。

84、例句:我们时代需要千千万万的雷锋。“雷锋”是借代

85、再如,“笔札”是书写的工具,“唇舌”是说话的器官,本来都是具体事物,但在下文里,却用来表示抽象的概念;

86、(1)特征代本体。

87、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88、干戈代指战争

89、例句: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90、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9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92、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93、(12)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城市,每个乡村,都有那里的“诸葛亮”。

94、借代修辞手法的类型及例子:

95、(8)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赵树理《老杨同志》)

96、〔译文〕两人的长相虽相差不大,但手艺却大有高低。

97、例1,“手爪”在这里指纺织技巧。

98、以帆借代帆船。

99、一,部分代整体。

100、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101、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102、〔译文〕战士有军务在身,怎能怀念私人琐事!

103、“枪杆子”是借代

104、拟物的句子如下:

105、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06、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107、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108、〔译文〕放手选用贤者和能者,遵守一定的法则而不出偏差。

109、例2,“轩冕”在这里指官爵禄位,都是以具体事物表示抽象概念。

110、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汉书·楼护传》

111、(11)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112、“借代”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113、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114、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115、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116、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117、布衣之怒。――《唐睢不辱使命》

118、借代修辞手法:

119、金戈铁马代指精锐部队

120、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21、(2)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122、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滇ICP备2023009294号-117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