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里面的咬盏是什么意思?
咬盏,其实是宋代的一个斗茶术语。“斗茶”也称“茗战”,核心用点茶之法来竞赛茶叶品质的高下,其基本方法是通过“斗色斗浮”来品鉴。这与我们如今需要以口感品鉴为主的评定方法是不同的。
当茶水汤花中泛起的泡沫,因光的折射,泡沫左右转动或在茶汤中移动,似乎带动相应盏底的兔毫(油滴)纹随着移动,就像茶盏被咬住了一样,故称这种现象为咬盏。
斗茶怎么分辨好坏?
品评茶叶的好坏,不能片面地只从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去鉴别,要视其外形、叶底和茶汤的色泽,尝其滋味,嗅其香气,最后才能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1、整碎(匀度):将100克左右的茶叶倒入盘中,双手合盘循着一定方向旋转数圈,使不同形状的茶叶在盘中分出层次。粗大而轻飘的浮在上面,细小的沉在盘底,中段的茶叶比较均匀一致。中段茶越多,表明匀度越好。 2、条索:紧结而重实的质量好,细而碎的质量差。珠茶要求细圆紧结。扁形茶要求扁平、光滑、挺直。 3、嫩度: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芽尖和白毫含量多的嫩度高、品质好。 4、色泽:红茶红褐或乌褐油润的质量好,枯褐或花黄的质量差;绿茶翠绿或银灰色有光的质量好,枯黄或暗褐的质量差。红茶含有较多的金黄芽尖,白茶含有较多的白毫,均为高级茶。
斗茶是通过观察茶汤色泽和品味茶汤味道来分辨茶叶的好坏。首先,好的茶叶外观整齐,叶片大小一致,颜色鲜亮,质地柔软而有弹性。斗茶的第一斗是汤色,茶汤纯白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茶汤纯白,表明茶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够及时;色偏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 其次,好的茶叶香气纯正,清新自然。斗茶的第二斗是水痕,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宋代擅饮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加之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显得匀细,甚至可以紧咬盏沿,名曰“咬盏”。 “咬盏”时间越久,茶汤与盏相接处就不易出水痕,而水痕出现最晚的,则为胜者。
建盏怎么泡茶?
1、备水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泡茶最好的水自然是新鲜的泉水,但现代人要备有泉水都很难。待三沸后,水就偏老了。泡茶时,取二沸的水,置边上,等到水没有沸腾的声音,就可以用了。 2、碾茶 先用纯棉纸包茶,压碎茶叶,然后入茶碾,碾茶要迅速,不能长时间碾茶,否则有损茶末的新鲜度。 3、点茶 重头戏来啦。在北宋时期,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乐此不疲。 宋代斗茶用的方法就是点茶。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但这整个过程不超过数分钟。然后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不时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宋人发明的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即所谓"击拂"。点茶需要技巧,又以因击拂之法不同盏面泛起之乳花不同而有各种名目,自第一汤至第七汤而各有不同。 一汤:可用汤匙先将茶末调成膏状。水要环绕着茶注入,不可直接冲在茶末之上。 二汤:二回注水要求来回成一条直线,快注快停。 三汤:三回注开水时,运用茶筅要轻盈均匀,此时茶面沫饽大半已成定局。 四汤:注入的开水量要少,茶筅的击拂要舒缓。 五汤:此时注入开水要看茶汤沫饽的状态决定击拂轻重。 六汤:如果这个时候沫饽勃然而生,只要缓慢搅拌就行。 七汤:最后一次注开水要看沫饽厚薄、凝固程度,如果达到要求,点茶便可完成。 4、分茶 点茶完后,要将茶汤分盛入盏,供人饮用,一勺一盏,而且每盏茶汤的沫饽要均匀。分茶时行茶艺礼仪,更显雅趣。 茶茶艺从元朝起逐渐衰落,最后于明代消失。随着时代更替,除非在某些特定场所,有专业茶艺师表演仿宋点茶法,现代人已经很难体会一场雅趣十足的点茶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