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好词好句名言警句
1、申论教材和网课:通过教材的学习可以掌握申论的基础知识和答题规矩,网课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技巧。
2、事实论证为常用论证方法,它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此类素材范围较广,古今中外名人故事、重要事件等都可储备,由于素材量较大,建议大家各个类别各挑选5个拿手素材,对这些案例作到了然于胸。
3、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素材主要选取知名理论研究机构或者杂志相关学说,例如中国社科院、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等,重点关注社会群体性研究最新理论。
4、“五味杂陈之为和,五音相映之为谐”和谐是不同之间的协调共生,和谐是美好的体现。和谐是修身之要,和谐是齐家之本,和谐是治国之纲。同样和谐强调的就是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和谐文化来修身来处世来顺应自然。
5、《三国演义》: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历史,包含了许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申论提供很多历史素材和案例。
6、和谐促进人与自然正确相处,是绿色发展之基。关于绿色发展,总书记曾用生动的语言加以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中国的发展道路却是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从肆虐雾霾到到水土流失,从土壤污染到乱排污水。种种现实说明中国当前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关系并不协调。而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的“和谐”理念正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和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表述。因此唯有在发展中重树和谐的理念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进而促进绿色发展。
7、《资治通鉴》:这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通史,包含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为申论提供很多历史素材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
8、我觉得有用。其实申论和我中小学生写的作文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在考察你的写作表达能力。通过背诵申论范文可以积累相关的名言名句,好词好句,还有在潜移默化中对申论的结构有进一步的了解。但背诵范文,只能起到积累的作用,不可能通过背诵申论范文取得很好的成绩。
9、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
10、践行和谐文化,是促进人自身协调发展根基;学习和谐文化,是与人和谐的初始一步;追求和谐文化,更是促进生态和谐的必由之举。可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践行核心就是在促进协调发展,就是在推动共享发展,就是在实现绿色发展。
11、易经,能够帮助写作。有很多名言名句,各个层面问题的分析解答,建议读易经。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
14、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徐特立
1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16、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萧楚女
17、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18、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需先于读书。——朱熹
19、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20、一、政治:
21、用和谐促发展
22、和谐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是共享发展的发力点。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邻里关系不和谐那么必然会导致问题积累社会矛盾多发。中国历史上不乏和谐邻里的例子。例如“六尺巷”就是这样的典型。当宰相的家人与邻居争地之时,千里传信希望宰相能够利用职权“帮助”一下家人。而宰相回复却留下了千古佳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传递了邻里和谐之道。最终两家人各退三尺形成了邻里和谐的象征“六尺巷”。一封家书传递的是和谐之道,六尺巷正为当代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需用和谐理念改善社区人际关系。
23、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24、《孟子》:这是一本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也是一本关于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可以为申论提供很多思想和观点。
25、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里耶
26、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其中对于名言可按照主题分类记忆。
27、总之,这些古书都包含了许多关于政治、伦理、道德、历史等方面的智慧和知识,可以为申论提供很多思想和观点,同时也可以提高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8、时政新闻和人民日报:了解时政事件和热门话题,学习使用热门词汇和语句,同时也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逻辑体系。
29、《论语》:这是一本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包含了许多关于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智慧,可以为申论提供很多思想和观点。
30、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申论好词好句名言警句
3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3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3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4、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35、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
36、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2014年1月14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3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8、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
39、最好不要直接背诵,多看,多总结
40、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系辞下》
41、申论的素材主要从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和道理等方面进行积累;
4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4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44、三、勤俭:
45、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46、四、创新:
47、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4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49、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
50、我认为古文观止和史记以及汉书都对于写作申论有帮助。
51、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开始,对于申论的备考要提前入手、早做准备,尤其是申论作文历来都是多数考生头疼的问题,其实对于申论作文的学习重在积累。
5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5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54、申论考前可以看的资料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建议:
55、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56、丈夫志四海,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57、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2013年12月31日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58、《史记》: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可以为申论提供很多历史素材和案例。
59、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
6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申论好词好句名言警句
61、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62、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申论的古书推荐:
6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64、和谐促进人内心的平和,是协调发展的第一步。内心平和、物我两忘是中国文人长久以来追究的内心境界,然而却不得不承认当代人在处理与自我关系之时却背离了这样的原则,当代或是繁忙庸碌无所作为,或是性情乖张轻易发怒。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工作压力巨大,每天深陷在沉重的工作之中,让人难以释放压力;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矛盾多样化,在生活中每个人之间都可能存在着矛盾,甚至随时可能激化,难以找到知心的朋友。但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中逐渐遗忘了曾经最终重要“和谐”,缺乏和谐理念必然看待自我看待世界变得不再平和。因此当代社会要重拾和谐理念推进人们的内心平和,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65、不用干将,奚以知其锐;不弓鸟号,奚以知其劲。——刘昼
66、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葛洪
67、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68、二、诚信:
69、素材积累:积累一些好的申论素材,例如优秀的范文、名人名言、社会热点等,可以在考试中引用或借鉴。
70、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71、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7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7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74、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75、学知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之之实。——李光地
76、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77、个人的痛苦与欢乐,需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
78、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79、国考和省考真题:刷真题是申论备考的重要环节,通过做真题可以了解考试形式和难度,同时也可以检验自己的水平。
80、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2014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的讲话
81、模拟考试:参加模拟考试可以检验自己的备考效果,同时也可以提前适应考试环境。
82、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83、申论是指针对给定材料或者特定话题而引申开来、展开议论的一种文体,是随着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而出现、推行的一种新兴文体。它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84、虽然自尊心不是美德,但它是多数美德的双亲。——柯林斯
8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8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8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88、总之,申论考前需要全面、系统地复习,掌握申论的基础知识和答题技巧,同时也要注意素材的积累和模拟考试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