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的名言警句的解释
1、君子之所以这么做,首先是因为君子知道“背黑锅”的滋味不好受;其次,君子亦知道人无完人,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失误造成了别人的困扰,基于这两点,君子往往“求诸己”。可见,君子做到“求诸己”的前提在于“仁”。而无自私之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考虑,就是“仁”的表现之一。
2、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在表面上是在告诉我们,君子与小人的差距在于,君子遇到事情会反省自己,而小人遇到事情会推卸责任,这实则就是告诉我们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在于会不会自我反省。但是结合孔子“仁”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君子往往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的考虑,而小人往往只为自己着想,于是出于自私心理,会去有意无意推卸责任。
3、所以,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看来,君子和小人的差距之一,在于懂得反省。但是,如果结合孔子“仁”的思想,我认为我们还能推理出更深层次的君子与小人之“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区别所在,那就是君子“无私”,小人“自私”。为何这么说,我们先来看看孔子所谓的“仁”的思想。
4、孔子说:质地胜过文釆,就会显得粗俗野蛮。文采胜过质地,就会显得浮华虚夸。质地和文釆配合适当,这才是一个君子。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的名言。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君子如果遇到了一些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往往首先会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哪方面做得不够好,造成不好结果之原因是不是自己能力有所欠缺等等。而小人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往往第一反应就是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不在自己,而在他人。即便问题很有可能在于自己,因为不喜欢处于被责怪的境地,于是往往也尽力推脱到他人身上,让自己好受一些。
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从字面来翻译,意思是:君子勇敢坚毅,遇到事情先依靠自己解决;小人胆怯软弱,自信不足,遇到事情喜欢依靠别人来解决。
7、孔子说:君子心情安宁,不骄傲自大,小人骄傲自大,心情不安宁。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9、在孔子的心里,君子是心中怀仁的。孔子的哲学思想大抵是围绕其“仁”的思想展开的,那么孔子的“仁”是何意呢,《论语》中给出了答案:
10、孔子之“仁”的思想与君子之“无私”
1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子贡问怎样算是君子。孔子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先去兑现,兑现后再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君子。
13、《论语里仁篇》中。
1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5、孔子说:君子与人团结,而不去搞互相勾结,结营私。小人是相互勾结,结营私而不讲团结。
1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7、有时候,在面对一些个问题或者困扰的时候,君子与小人的差距往往就呼之欲出,就如孔子这句话的含义一般,君子遇事会反省,小人则不然。
18、而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往往是“爱人”的,是能够做到“仁”的。那么君子能够做到“仁”,就在于君子能对他人之情感感同身受。让自己难受的事情,就不愿意让他人遭受。所以君子在遇到一些困境的时候,往往首先就会进行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哪里做得不到位所以造成了这种后果,而并非会将造成“困局”的“黑锅”甩到别人的头上。
19、《论语子路篇》中。
20、所以,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孔子所谓的“仁”,即慈爱他人。那么如何做到慈爱他人?就是要照顾到对方的感受,体会对方的感受,因为自己不想难受,所以做到“仁”的人,也会如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继而不想让他人难受。
21、《论语雍也篇》中。
22、《论语为政篇》中。
2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论语》一书中有关君子的解释很多,今举五例于后。
25、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郑重,做事应该勤奋敏捷。
26、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表面上看是告诉我们君子擅长反省,实际上暗示小人十分自私
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与小人的差距之一在于是否懂得反省
29、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之一就是君子擅长反省,小人擅长推卸责任。但是如果结合孔子“仁”的思想更加深层次推敲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其实也反映了君子往往“无私”,小人往往“自私”。
30、而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往往更欣赏那些遇到困难,先自己努力尝试解决的人;反感那些自己根本不懂脑子、不愿上网查询,一味要求身边同学或同事帮忙的人。这两类人的差异,就是孔子此话中想要表达的“君子和小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