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2、:历史散文:
3、庶吉士翰林侍读学士掌院学士
4、举人: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举人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可方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
5、c:表现厌倦战争的诗:,,
6、e:汉武帝刘彻
7、:大赋:
8、a:贾谊(怀才不遇的幽愤),(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怀抱)
9、:骚体赋:
10、a:赵晔(记录吴越争霸的历史,情节曲折生动)
11、a:司马迁(人物传记成为史传散文的典范)
12、腹有诗书而懒于功名甚至一生不仕的为儒;
13、d:杨恽(描写回归田园的淳朴生活,隐含苦中作乐的无奈)
14、a:班彪(感古伤今,安穷乐道的思想)
15、:其他散文:
16、如果按科举制度划分由高到低依次为:
17、有空帮你查查
18、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大学士
19、远避尘嚣,或隐居山野或“大隐隐于市”者为隐。
20、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21、读书求取功名,一朝踏上仕途的为士;
22、:乐府民歌:
23、b:冯衍(抒写家门不幸的愁思,表达隐居的意愿)
24、太保太傅太师
25、:抒情小赋:
26、b:班固(第一部断代史,带有正统严禁的史学家思想)
27、c:司马迁(情感浓郁,个性鲜明)
28、举人贡生进士
29、d:表现爱情的诗:,,,,
30、f:刘歆(汉代纪行赋开山之作)
31、c:扬雄,,,(铺排夸丽,拓展了赋的题材)
32、a:桓谭(开东汉人士抨击虚妄之先河,文风朴实无华)
33、b:严忌(创作倾向与贾谊相似)
34、b:晁错(擅长分析,沉着老练),(有纵横家风气)
35、a:东方朔(书写胸中郁闷不平),(表达正直人士的处境艰难)
36、b:赵一(揭露不顾民众死活的政治实质)
37、c:蔡邕(吊古伤今)
38、白身童生秀才
39、啊~~~终于写完了,参考。
40、c:仲长统(崇尚使用,充满变革思想)
41、b:袁康(内容同上,但同时还记载了地理,占气等专篇)
42、b:司马迁(直接强烈书发士不遇的孤愤)
43、b:刘向:,(两本书都是逸闻琐事编撰而成,类似于后来的志人,名言是"不食嗟来之食")
44、庶吉士(shùjíshì),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45、b:王充(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批判经学学风)
46、:政论散文:
47、c:祢衡(表现士人困顿的无奈)
48、c:王褒(发展了咏物赋,开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49、e:桓宽(文风质朴,直切时政)
50、:骚体赋
51、d:杜笃(东汉京都赋的开端)
52、d:董仲疏(抒发内心愤懑)
53、童生:(文童)。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54、a:揭示了民众被迫无奈,走向反抗道路的情状:,
55、e:班固(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56、a:董仲舒:,("天人相应"的观点,逻辑严密)
57、g:班婕抒(情感细腻)
58、f:张衡(汉大赋之绝响,规模,容量都超过前人)
59、白身:没有功名在身的平民,无官、无爵。
60、b:表现漂泊异乡的悲哀:,
61、十年寒窗、苦读诗书的“布衣”为生;
62、如果按分类,古人把读书人分为四类:生、士、儒、隐。
63、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64、:文人五言诗:(基本是表现游子思妇的内容,离愁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感是诗歌的情感基调,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65、秀才: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读书人被称为秀才始于明清时代,秀才是一种身份。
66、从低到高排列如下:
67、a:贾谊(史论散文),(忧患意识很重)
68、c:枚乘:
69、a:枚乘(标志汉大赋开始)
70、e:表现讥讽达官显贵的诗:,
71、贡生: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恩贡,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加贡一次作为恩贡。
72、由大到小排列:庶吉士、进士、贡生、举人、秀才、童生、白身。
73、b:司马相如,(合称,将汉大赋推向高峰,讽柬之意在作品中并不突出,绝大部分辞藻华丽,丧失了真情实感)
74、a:张衡(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个性鲜明)
75、秦法,最高一等爵位叫做“彻候”汉代沿袭之,到汉武帝刘彻时为避讳改成“通候”,简称“候”王爵之下即为侯爵,侯爵的封邑一般为一个县,所以又被称为县候。(封邑仅仅是表示名义上的属地,把这块封邑上的税收作为被封爵者的收益,但是实际上还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