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方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3]。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部分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
3、其隐含的意义还有对某人瞧不起,指责别人莫使出还有贬损他人的内涵。也有对别人办事不力的批评或开玩笑说莫使出的。
4、达州口音会更接近重庆口音,南充口音会更接近成都口音,这是我自己感受到的最大区别。
5、达州被称为“包面”的原因与当地的一种传统食品有关。在四川达州及其他西南地区,有一种食品被称为“抄手”,类似于馄饨。这种食品是用面皮包裹肉馅,煮熟后通常会加入清汤、红油和其他调料食用。抄手的特点是皮薄馅嫩,汤汁微辣浓香。在四川成都,这种食品被称为“龙抄手”,是当地的传统小吃,属于川菜系。
6、四川话,属汉语西南官话,又称巴蜀方言。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7、语气词,可代表疑问、肯定句,比如:是不是嘛?对嘛!
8、其实,都不服气对方,也不虚(怕)对方。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0、生活中遇到的达州人吃饭会说成“切饭”,南充话就还是说的“吃饭”,“切饭”真的是达州口音的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了。
11、“你凶”,这句话应该是重庆人前些年的口头禅。
12、意思指凶悍、行势(强势)、不得了,又歪又恶、幺不倒台……;但其中又隐约含得有不服气、一争高低之意。
1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4、达州属于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圈,方言与巴中、广安、重庆等地几乎相同,但都属西南官话。古语发音较多且语气字有拖音与普通话发音有明显差别。
15、比如两人口角斗狠,必定有一人在争吵中会嘲讽对方:“你凶,你行势”!而对方则必然会立即反舌相讥:“你凶,你凶些,你才行势!”。
16、你凶是四川的方言,四川话,属汉语西南官话,又称巴蜀方言。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地区内部互通度较高,以达州话为例,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四川话为统称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17、但是达州口音会稍微重一点,就是一听这个人说话就知道这人是达州的,南充口音的话,没有达州口音那么好区分。
18、是语气词,说完一句话加在后面的叠词,是增加肯定的语气词,比如:有人质疑你的工作完没完成?你就可以肯定的回答,我已经完成了的嘛!还有个另外一个意思,比如:吃嘛嘛香!说的是胃口好。吃各种食物都很香,说明身体好,精神状态很好,我们非常热爱生活!
19、“嘛”字在四川话里面没有具体的什么特殊意思,通常是用在本地人交流过程中相互提问时或回答问句的语境中最后带上的口音,和四川人口头语中常带的“撒”用法一致,比如:要得撒,是撒,对的撒,要得嘛,是嘛,对的嘛等等,属于四川方言话中带的语气助词。
20、这个字在四川话里经常出现,出现在句末,用来表达感叹,是一个语气助词。可以增加各种情绪的感染力,比如撒娇,愤怒,生气,快乐开心的语句后如果加一个"嘛"字,想表达的情感都会有一个梯度的提升。比如"你要怎么样嘛?"就表达出了更加的无奈和没耐心的感觉。
2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2、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地区内部互通度较高,以达州话为例,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四川话为统称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23、至于为什么在达州这种食品被称为“包面”,一方面可能与地区的方言和饮食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这种食品在当地的制作和食用方式有所特色。在达州,包面是一种常见的早餐食品,深受当地人喜爱。此外,达州的包面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其中“罗包面”是当地最为知名的一种。
24、莫使出是四川方言,其表达的意思是没出息,不能干。莫使出的说法常见于川东北一带,尤其以南充、广元、广安、达州以及川中遂宁市的农村最为普遍。
25、凶是代表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