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排序题口诀是:主谓宾,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其他
2、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一般来说,语段的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因素:
4、古诗文可以按照音韵、平仄等来排序。
5、解析:运用顺序法,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4)(1)(5)(3)(2)。
6、答题步骤
7、议论性语段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层递式、对照式等(说明性文段也有这些结构特点)。排列语序时,可依其结构规律进行。例如:
8、记叙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线索。线索可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变迁、情感的波动等方面去寻找。一段打乱了顺序的句子,只要理清其线索,重新理顺就不难了。例如:(1)“江津号”停泊时,天已微明。(2)朦胧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3)启碇续行,我来到休息室里。(4)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里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5)只见前边四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6)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9、找顺序,时空间;标志词,抓关键;
10、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选项。
11、解析:用首尾词语法解:(1)有“语文”与(5)首尾相称,(5)有“语言”与(2)相承,顺序为(2)(5)(1),而(4)(3)还有“语文”与(1)相承,当跟在(2)(5)(1)后面,据此排为(2)(5)(1)(4)(3)。
12、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由此看来”等关键词语。
13、语文排序题答题的方法比较多,常用的有1.按照时间顺序排序。例如写事物发生发展的文章常用这种方法作答。
14、仔细审题,确定排序方式和对象
15、通过以上技巧的练习和应用,学生可以提高解决五年级上册语文排序题的能力,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6、有些复杂的文段用上述某种方法不能解答时,可综合运用上面的几种方法。运用综合法,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准确地排列句子顺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17、解析:本语段的中心话题是谈科学与思维的关系,于是知道(1)句是首句,余下几句的意义规律是按“科学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来排列,所以,应是(1)(3)(2)(4)。
18、解析:根据首尾词语法:(4)句“促进”;发展”,(5)句开头“随着;发展”紧承上句,(5)句句末“产生了文字”,(6)句开头“有了文字”紧承上句,据此(4)(5)(6)应排在一起。根据话题法:(2)(3)是同一话题,围绕“语言”说明,(3)句回答“语言是什么”,(2)句回答“语言怎么样”,故应先(3)后(2),一般总是先设置问题,再说明或议论问题,所以应按(3)(2)(4)(5)(6)排列。由(4)(5)(6)三句可知,语言经历了一个先口头语言后书面语言的过程,时间顺序明显,所以(1)句是对(4)(5)(6)句的小结,应放在最后。故答案为(3)(2)(4)(5)(6)(1)。
19、方法技巧
20、**使用标志词**:注意句子中出现的标志词,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虽然”、“但是”等,这些词汇可以帮助判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21、**反思修正**:如果通读后发现故事不够连贯或者逻辑上有错误,需要重新审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22、②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23、(1)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互相促进,是人类有效的交际工具。(2)语言表达思维,是思维的直接显示,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3)语言是人们发音器官发出的语音和一定意义的结合体。(4)人类有了语言,就用来交流经验和知识,协调生活和劳动,增强了人类和自然斗争的能力,促进了历史的发展。(5)随着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套符号来记录语言,这样就产生了文字。(6)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言,人们就能更好地把经验和知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
24、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5、句子排序题答题的关键是找出句子排序的规律,有的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如一年四季或一天的时间;有的是按动作先后顺序写的…。另外先找出第一句也很关键。对一些表示顺序的词多关注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排序,如“先”,“然后”,“再”,“接着”等等
26、有些文段的句子,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有相同词语相互连接,像铁链一样相互承接下来,据此可给句子排序。还可以通过找上下句的关联词语、指示代词、序数词等语言标志,并以此作为连接上下句的语言链,就可以正确排列语序。例如:(1)“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2)混沌初开,人猿相揖别,人类自从有了语言,标志着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而进入了文明、开化的时代。(3)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4)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5)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纸上的叫“文”。
27、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儿歌、画等形式让孩子们更加容易记忆和理解
28、(1)1677年,我国茶花由英国医生甘宁引种,开始传播到欧洲。(2)于是,我国茶花成了世界性的名花。(3)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出现了大量的新品种。(4)茶花原产于我国,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有种植茶花的记载了。(5)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英人傅礼士又从云南采集茶花回国,尔后又被移植到美国。
29、③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等。
30、**耐心和细心**:排序题需要耐心和细心,有时候需要多次尝试和调整才能找到正确的顺序。
31、时间的顺序2.方位顺序3.事情发展的顺序4.参观的顺序或地点转换的顺序
32、二.顺序法
33、排序题,并不难;通读题,前后看;
34、**考虑语境**:有时候,句子之间的顺序还受到上下文的影响,需要考虑整个故事的语境来确定句子的正确顺序。
35、(2)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并列、对照)、相承关系(顺接、层进)和相属关系(总分),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
36、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句子排序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7、一个语段,一般有个中心话题,或写人、或绘景、或叙事、或状物、或述知、或论理。而这个中心话题在语段里,不可能没有其意义规律。因此,可以找出这个中心话题,发现其意义规律,从而正确排列语序。例如:
38、①空间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
39、做语文排序题.先把所有句子看下.找出总结的句子.一般总结的句子就是放在开头或结尾.然后找出开头的句子.进行排除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语文排序题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40、③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1、答题时可以分三步走:
42、首先要明确排序的方式,是按照时间顺序、大小顺序、重要性等等进行排序。其次,要确定排序的对象,是人物、事件、事物等等。
43、先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安排的,调整句序时,如果能找准中心句并确定其位置,整个语段的思路就比较清晰了。就是要看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陈述对象应当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
44、这个口诀是根据汉语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总结出来的,可以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更加规范地组织句子结构,使句子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45、口诀:看谁先,做谁后,主语在前,谓语中间,宾语在后。
46、再次寻找主题词,针对性的词语,上下文会衔接在一起。
47、将排序依据与排序对象联系起来
48、(3)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由此看来”等关键词语。
49、说明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说明顺序;其顺序有时间、空间、程序等,可依此顺序重新排列打乱了的一组句子。例如:
50、确定判断标准:在进行排序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例如,在处理数字大小时可以比较数字大小;如果涉及到时间、年龄等问题,则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年龄顺序进行排序。
51、四.首尾词语法
52、找宾语。宾语是句子中受到动作的对象,通常由名词、代词、数词等充当。宾语通常出现在谓语的后面,有时也会放在谓语之前。
53、(1)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安排的,调整句序时,如果能找准中心句并确定其位置,整个语段的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54、关于这个问题,解题技巧如下:
55、首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进行排序。
56、**构建框架**: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逐步调整,直到所有的句子都能够合理地串联起来。
57、最后介绍背景的词句子一般是在段落的开头。总结性的。句子一般在段落的末尾
58、其次寻找关联词,如虽然,但是,不仅,而且。
59、**仔细阅读**:首先,要仔细阅读所有的句子,理解每个句子的内容和意思。
60、(3)看语句的结构是否相应。语句间的相应,包括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间的照应等;
61、语序排列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连贯能力。快速准确地解答语序排列题,其方法有六种:
62、具体步骤:
63、找出排序依据
64、(2)看语句是否前后呼应。做语言连贯主观题,既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又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
65、内容延伸:语文句子排序题是小学语文中非常基础的一项。通过做这一类题目,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汉语语法和阅读理解能力。除了上述口诀之外,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词语的概念等。
66、(4)看语句是否符合事理的逻辑性。句子衔接首先是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合乎思维规律,即要合乎逻辑,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就会出现“裂痕”,衔接不上。
67、找主语。主语是句子的主体,通常由名词、代词、数词等充当。找到主语后,把这个句子排在首位。
68、句子衔接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和内在逻辑的严密。这种题型可以考查考生缀句成文和语言感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69、先读懂题意:在做排序题目之前,一定要先读懂题意,理清思路。明确要求的排序方式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或者是按照某种规则排列。
70、五年级上册语文排序题通常是要求学生将一段文字中的句子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以便构成一个通顺、合理的故事或论述。以下是一些帮助学生解决排序题的技巧:
71、⑤思维规律: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等。
72、一.线索法
73、分类整理: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将相关的信息分类整理,将具有共性的内容归类分组,以便分析和排序。
74、(1)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2)论点和论据是什么关系呢?(3)论点是为论据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4)论据真实可靠,论点就令人信服。(5)如果不一致,论据就成为文章的累赘,阻塞文章的思路。(6)论据靠不住,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7)可见,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75、④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76、解析:按时间先后变化,应是:朦胧→微明→露出阳光;按“我”的活动先后,应是:起来看→来到休息室;按船的航行,应是:停泊→启碇→进入瞿塘峡。运用线索法,轻易排出语序为(2)(1)(4)(3)(5)(6)。
77、根据排序方式,找出排序依据。比如按时间顺序排序,就要找出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按大小顺序排序,就要找出事物的大小或重要程度等。
78、找谓语。谓语是表述主语存在状态或者动作的词或词组,通常在主语之后出现。要注意,动词的时态和主语的人称要一致。
79、内容上,要映现;排完了,先浏览;
80、解释:这个口诀的意思是,在排序题中,我们应该首先寻找句子中的主语,然后确定谓语,最后找到宾语。这样排列出来的句子才符合汉语的语序。
81、连接各句。按照以上步骤对句子进行分析、排序后,用适当的标点符号把各个句子连接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语言表达。
82、(1)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2)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正是思维提供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4)这种周而复始的螺旋式的前进,使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历程。
83、先要准确的把握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其中体现顺序的那道“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
84、三.结构法
85、有代词,往前串;同话题,连一连;
86、六.综合法
87、**确定首尾句**:有时首句或尾句是明显的,比如介绍性的句子或总结性的句子,可以先确定这些句子,然后根据它们来排定其他句子。
88、(1)看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陈述对象(即句子的主语)应当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
89、**寻找线索**:找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这些关系可以帮助确定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
90、按照逻辑事理排序。逻辑事理一般按“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等来排序。例如解答事物发展规律的文章大多如此。
91、**通读检查**:在排列好句子后,通读一遍,检查故事的连贯性和合理性。确保排列后的句子能够流畅地表达完整的意思。
92、按照空间顺序排序。例如写建筑物的文章常用该方法。
93、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要看语句的结构是否相应。语句间的相应,包括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间的照应等
94、排序题要求
95、②时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等。
96、解析:观察语段,用结构法解此题,(2)和(7)为首尾句,结构明显是总分总式。分析余下五句,(1)(3)一组,谈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先(1)后(3);(4)(6)一组,谈论据可靠与否对论点的影响,先正后反,即先(4)后(6),且应先(1)(3)后(4)(6);(5)有“一致”一词紧承(3)。可见,答案为(2)(1)(3)(5)(4)(6)(7)。
97、**练习和总结**:多做一些排序题的练习,总结经验,熟悉常见的逻辑关系和语境,提高解题能力。
98、④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99、不通顺,再换换;对答案,笑开颜。
100、①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该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表明层次的语句。
101、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102、五.话题法
103、逐个比较:将每个元素与其他元素进行比较,确定他们之间的相对大小,找到排序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