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曲调
2、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
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4、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
5、《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6、咱们的哎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7、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8、《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9、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10、(四)、曲式特点
11、一段体,为单乐段分节歌的形式,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第一句唱词包含两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发展变化,后两句有离调的变化,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旋律显得新颖别致。
12、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
13、《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14、这首歌是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让声音显得悠远,多有长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为“鱼咬尾”,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针”的修辞方法。在我国民间音乐中“鱼咬尾”是常用的一中创作手法。它如李白的的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里随君渡湘水………”这种句头咬句尾的创作手法既是“鱼咬尾”。
15、《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是三拍子,采用含变宫的六声徵调式的民歌,属于民族小调,节奏舒展、规整,歌曲的节拍数基本一致,每个乐句9拍,较规整。
16、《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17、风吹哪个草地哎 见牛羊......
18、(三)、调式调性
19、《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全曲共四个乐句,为单乐段的分节歌曲形式,第一句歌词包括两个乐句,第二句是第一个乐句的发展变化,旋律显得新颖别致,每个乐句都以落音为中心作回返进行的拖腔,增加了音乐的抒情性,全曲的音乐风格,舒展豪放,优美动听,表现了劳动人民宽厚质朴的性格。民歌抒情抒情极浓,特点是:每个乐句的尾音为中心作回返的拖腔,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整个旋律呈波浪式下降型。旋律朗朗上口。
20、沂蒙山小调山东经典民歌,属于小调。
21、歌曲基本结构
22、(二)、歌词特点
23、沂蒙颂,也是歌唱沂蒙山的一首歌曲
24、曲调优美、抒情,朗朗上口,音调丰富,旋律流畅、自然,节奏舒展、宽广,每个乐句都有以结束音为中心的拖腔,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流畅而又自然,从而增加了音乐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展现出劳动人民憨厚淳朴的性格,抒发了歌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5、沂蒙山小调是中国山东省沂蒙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也是一种特定的号子曲调。号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通常用于农民劳动、集体活动和庆祝等场合。沂蒙山小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了沂蒙地区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它通常由一群人合唱,以鼓舞士气、传递信息和表达团结的精神。沂蒙山小调的音乐风格独特,旋律悠扬,歌词深情,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沂蒙地区的文化瑰宝。
26、沂蒙颂与沂蒙山小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