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十七到二十回读后感?
这几回,主要人物由马二先生过渡到匡超人。 匡迥,刚出场时,受马二的恩惠,流落街头,靠拆字糊口,无钱回家。马二借与他十两银子,资助他回家尽孝,并一再叮嘱要举业进学。但有良心,他日后不该对马二先生不恭不敬,但是他不仅不心怀感恩,而且还言语诋毁、信口雌黄。可见其狼心狗肺! 但是匡超人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呢? 开始,他是多么勤快孝顺的儿子呀,没有他匡太公瘫痪在床,那会有一日好过,尤其是如厕之难,谁人能如此尽心尽力呢。当然,他辛勤读书也是真的,但也少不得为功名而为之。顺利得到知县李本瑛的赏识,自助银两命其去考试。结果自然考中。 谁知倒霉事来,知县被革职摘印,匡超人也受了连累,只好到杭州避祸。于是结识了景兰江及他的一帮朋友。于是就忘却了他老父临终训诫“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 于是,开始变坏。加之后来又结交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潘三,匡超人的善良心性也逐渐泯灭。继而作奸犯科、攫取赃银。再后来,对妻子薄情寡恩,隐瞒实情,停妻再娶,此人的堕落行径愈演愈烈,道德彻底沦丧! 由孝子变成畜生,谁个使然? 是八股取士的罪恶制度?是恶浊势力的社会风气?还是自身本性的劣根与动摇?还是兼而有之? 吴敬梓并没有明言,但读者尽数明了,作者之高明可见!
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读后感?
1.这一回开头先讲了一位虞秀才,中年求了一子,人们都叫这个孩子“虞博士”,本来会以为会朝着神异的地方发展,比如说这位虞博士少年得志一路高歌猛进得了状元迎娶白富美。没想到是按着正常发展的轨迹,二十多岁过了乡试,之后屡试不中直到50岁上中了进士。其实这才是人生的常态,即使来路神异,依旧是要过凡人的生活的,对比那些“赘婿”亦或是“金龟婿”之类的逆袭,让人不由心生感叹。 2.这位虞博士一路走来总是位良人,乐善好施,本本分分,不想沽名钓誉蒙换过关的把戏,所以最后能得到国子监博士这样一份美差。还有之后救助汤相公房钱那一段,难怪与杜少卿庄征君极相与,三人的脾性太相似了。 3.虞博士对门下学生提的不合道理的建议总能及时教导,比如尤资深建议他求康大人在皇帝前美言然后假意辞官得名,虞博士严词拒绝并讲了一番道理,还有之后对那位被冤枉的监生的态度,让人更加觉得能碰见一位良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4.武书讲到做时文的事虞博士很赞同,也是通过二人对话反映了作者对时文的态度。 5.虞博士与庄征君的见面也是一段佳话。 6.门生讲起杜少卿让人想起了之前潘三爷讲景兰江,明明都是听人胡话讲起来却像是真的,还好大家了解杜少卿,不然或许还真会产生些许偏见。 7.此回主要讲虞博士以及和南京名士相与的过程。
第36回交代,他是苏州常熟常熟人。作者用传记笔法交代了他的出生身世,带有传奇色彩。 他早年聪慧,但科举并非顺利,五十多岁才中进士,为人极其忠厚,一直用行动诠释善举:受朋友之托,给予武书以关照;储信和伊昭劝他在春天时举行生日,以便收些礼金用来春游,被拒绝,这和范进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旧邻汤相公来找他,告诉他因缺钱用,把虞搏士让他住的房子拆卖了,虞搏士不但没有生气,还另给了银子让他再去租房住。 不是有足够的仁心哪能做得来;最令人佩服的是应天府送来一个犯了赌博罪的监生,虞搏士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与他同吃同住,过了几日就放回了家。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读后感?
鲁编修把女儿当儿子教养,以此藉慰没有儿子的遗憾,并把自己认为八股文章最重要的思想传给了女儿,可惜女子不能参加科考,于是父女俩把希望寄托到了姑爷身上,没想到姑爷竟然不在乎在他们父女俩看来如此重要的事,于是两方都对对方表示了深刻的不解。
鲁小姐明明是闺阁女子,却依然受到了科举制度的毒害,并因为丈夫不想考功名而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可见科举的影响毒害之深广。 娄公子前段时间太忙,过年年期间因看到邹吉甫想起了先前见不到的杨执中,转承严丝合缝不着痕迹。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儒林外史15回到20回读后感?
主要人物由马二先生过渡到匡超人。 匡迥,刚出场时,受马二的恩惠,流落街头,靠拆字糊口,无钱回家。马二借与他十两银子,资助他回家尽孝,并一再叮嘱要举业进学。但有良心,他日后不该对马二先生不恭不敬,但是他不仅不心怀感恩,而且还言语诋毁、信口雌黄。可见其狼心狗肺! 但是匡超人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呢? 开始,他是多么勤快孝顺的儿子呀,没有他匡太公瘫痪在床,那会有一日好过,尤其是如厕之难,谁人能如此尽心尽力呢。当然,他辛勤读书也是真的,但也少不得为功名而为之。顺利得到知县李本瑛的赏识,自助银两命其去考试。结果自然考中。 谁知倒霉事来,知县被革职摘印,匡超人也受了连累,只好到杭州避祸。于是结识了景兰江及他的一帮朋友。于是就忘却了他老父临终训诫“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 于是,开始变坏。加之后来又结交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潘三,匡超人的善良心性也逐渐泯灭。继而作奸犯科、攫取赃银。再后来,对妻子薄情寡恩,隐瞒实情,停妻再娶,此人的堕落行径愈演愈烈,道德彻底沦丧! 由孝子变成畜生,谁个使然? 是八股取士的罪恶制度?是恶浊势力的社会风气?还是自身本性的劣根与动摇?还是兼而有之? 吴敬梓并没有明言,但读者尽数明了,作者之高明可见!
儒林外史蘧公孙招亲感悟?
儒林外史遽公孙招亲感悟:蘧公孙和鲁小姐的婚姻,门户相称,才貌相当,真个是“才子佳人,一双两好”,但是很快他们的矛盾就 出来了,惹得鲁小姐发怒垂泪,鲁编修也郁闷不已。鲁小姐的父亲是个进士,翰林院编修,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从小教导女儿学习八股文,送先生的束脩和男子一样,鲁小姐聪明又上进,肚里背了几千篇文章,每天梳妆台前,刺绣床前,都摆满了文章,自己做出来的文章花团锦簇。两人的矛盾慢慢就显示出来了。
严贡生的读后感?
这篇文章写严监生的爱财如命表现在“严监生喉咙的痰响成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断气。”却一直伸出两只手指来,使得众人不得其解, 最后还是由赵氏揭开了谜底,原来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不下心,难以断气,这活生生的看似夸张,却是写实的描写,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中我们虽然要厉行节约,不随便浪费的好习惯,但是也不能过分地吝啬,而要量力而行,合理消费。我们不能活得太过吝啬,对别人也要慷慨大方。
许多人都说,严监生是个吝啬鬼。对!他的确是! 在他临死前,严监生伸着两根手指头不肯断气,直到家人领会到意思,把点着的两根灯草去掉一根,才安心地逝去。为了一根灯草而不肯断气,这不是省,而是吝啬! 但是却也有许多人说严监生不是吝啬鬼,因为在《儒林外史》所有关于严监生的段落中,严监生其实一直在往外花钱:他哥哥严贡生吃了官司,严监生就用银子来讨好审判官;严监生的妻子得病后,就天天吃人参补品,举办葬礼就花了四五千两银子;他举行婚礼时,办了二十多桌酒席,请街坊邻居大吃大喝。严监生这样花钱怎么能说是吝啬鬼呢? 吝啬鬼指的是花钱的地方不花。用这个标准可以说明严监生根本就不是吝啬鬼。 严监生在家里平日都舍不得买肉吃;自己生病时,也舍不得吃人参。这些事情都不说明他吝啬、小气,而可以说他是个勤俭持家的人,严监生的节省只是针对自己,他辛辛苦苦挣得银子都花到别人身上去了! 大家都教我们我们说不要学严监生的吝啬,但是,我认为他才真正做到了“富日子穷过”的生活。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