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指文学、历史修养。
2、那人当即一楞,转而一笑回答说:“叔叔确实走了很远的路,但并不是从蛮夷地区来的,叔叔这么贫困只是因为叔叔不会罢了。好了,叔叔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的名字吧。”
3、来人拍掌大笑道:“快磕三个响头来!”
4、“四季!!”
5、孔子见,两小儿辩日,各有各的说辞
6、“然。”
7、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8、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么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死”。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9、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0、魏文侯听说了这件事,便问孔子的弟子子夏说:“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呀?”
11、子夏摇摇头:“这要净心欲,绝智思才可以。我哪里能做得到?不过说说道理而已。”
12、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的故事很多。以下是一个简短的10字故事:
13、他的教诲体现了他对人类行为的高度关注和对社会公德的倡导。
14、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15、“四季!”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16、那人听了说:“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欢呼了一声,跑了。孔丘大声说:“不行,祭祀还没完呢,怎么能走呢。”却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动弹不得。
17、一个与孔子有关的故事(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
18、孔丘说:“我叫孔丘。今年六岁。”那人又转向阿牛,说:“你呢?”阿牛往后退了一步,说:“我叫阿牛。”那人说:“你们刚才在玩什么呢?”“礼容,”孔丘露出了笑容,“还是我妈妈教的呢。可好玩了。”
19、孔子非常高兴,但子路却疑惑地问:“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走的是正确的道路?”
20、“射”,指军事、武功。
21、子贡问时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22、待来人走后,年轻人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老师!”
23、孔子见自己的徒弟还是有些伤心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人家心里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事。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又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行过抨击的人都不再议论了,孔子就这样用客观的做事方法推动了好事。
24、类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25、孔子的故事5
26、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到处崇尚强权,追逐功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为了救“争斗”之弊,所以,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各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尽管他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尽管他知道,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难扭转乾坤。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他更显,真儒气概。
27、“礼”,包括哲学、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29、这“六艺”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理。那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抓住重点。这时,你也可以真正做到,优游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海洋,而不被它们沉溺。
30、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1、那人听了,微微低头,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头继续漠视远方,半晌,回道:“不知!”随后,飘然而去。
32、真儒风范
33、“哦!那你为什么不这样呢?”文侯笑着问。
34、年轻人暗想,踢馆的来了。为了老师的名誉,他很爽快地答道:“好。”
35、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
36、看着有点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呀。想想看,如果老师也象那位仙者一样,一问三不知,那么,一旦我们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危难,要怎么办呢?”
37、在《论语》里,谈到鬼神问题的,主要有两处。
38、孔子回答:“我们看到别人在远处过河,而他们并不是在我们所在的岸边,这就是我们走的是正确的道路的证明。”
39、慎言鬼神
40、从上面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41、“御”,指各种驾驶、操作技能。
42、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43、——故事取材于《说苑》
44、又如,他在讲学时,曾经被一只乌鸦叼走了他的帽子,他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它把我当作了一个有智慧的人。”
45、孔丘说:“都记住了。”
46、“我们的老师啊,他是属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子夏欣悦地答道。
47、“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不知可否?”
48、“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49、孔子幼年时聪明好学,二十岁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从20多岁起,就关注天下大事,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
50、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51、志于道,据于德,是讲君子内修道德的原则。依于仁,游于艺,是讲君子外用道德的方式。
52、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你一定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那人微微一笑,两颗七零八落的门牙凄惨地露了出来,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53、说完,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
54、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去体悟。
55、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56、“据于德”是指,在具体的修学过程中,首先要守住当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种在心灵的深处,别人与你是一体的心境。然后,再把这种心境,逐渐扩大。一个人,能感知到他人、乃至它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范围越大,可以说,他所据守的德果,也就越大。其济世救民的动机,也就越纯。唯有如此,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乃至爱全天下,才不会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57、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58、孔子曾与弟子讨论礼仪,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一天,孔子路过一处墓地,看到一只狗正在啃食尸体。孔子感到厌恶,于是转身离去。弟子疑惑地问孔子为何离开,孔子回答道:“我不喜欢看到这种景象,所以也不愿意让别人看到。”
59、孔子的故事
60、“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61、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6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准则,不被外界干扰,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
63、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64、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65、“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66、“数”,包括科学与经济方面知识。
67、“噫!”襄子有点诧异,“适才,您出来的地方就是石,您进入的地方就是火呀!”
68、在《论语:述而篇》里,谈到儒者的修养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终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唯有如此,弟子们,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从而也懂得,如何帮助别人,拯救自己。
69、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70、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71、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72、孔子回道:“愿颜渊得志!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73、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74、孔子的故事10字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具有挑战性,因为孔子的故事非常丰富,而且很多都是值得表扬和学习的。不过,如果非要用10个字来概括孔子的故事,那么可以用“仁爱、孝道、诚信、智慧、勤劳”等词语来描述。
75、“惭愧。”
76、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充满着智慧和教诲。据传记载,孔子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却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懈努力,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大师。他的故事充满着智慧和启迪,例如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教导人们要善于思考和学习。此外,孔子的故事还包括他传授改革教育、提倡仁爱和忠诚的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总之,孔子的故事是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和追求卓越的典范。
77、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
78、“不是吧?”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79、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流传至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他曾经在陈国担任官职时,见到了一个绑在树上的小鹿,他立即下令解救小鹿,表示对生命的尊重。
80、年轻人蒙了。但老师都这么说了,就是输了。不得已,只好上前向来人磕了三个响头。来人见此,大笑而去。
81、圣人们来到这个世间,为了直接、有效地帮助我们,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逸乐,与我们同甘共苦,同赴危难。所以,易曰:圣人吉凶与民同患。菩萨说: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82、孔子的故事4
83、这是脸,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烂,左袖子干脆就没有了。肩上斜背着一个干瘪的袋子。头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土,象刚刚从土堆里打过滚又爬了出来一样。孔丘当即小脸一呆但马上又镇定下来。
84、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倡“仁爱”、“诚实”、“忠诚”等道德观念,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的事迹有很多,例如他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心弱者,反对不道德的行为等。
85、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86、“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
87、孔丘不答话,却反问道:“叔叔,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
88、“平时说你愚钝你不服气。我现在教导你:这个人一身绿衣。和你争论时又一口咬定一年只有三季。他分明是个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89、“这又是为何呢?”文侯不禁追问。
90、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91、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时,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92、“不过,我有个条件。如果你说得对,我向你磕三个响头;如果你说得不对,你应向我磕三个响头。”
93、孔子拜师:孔子年轻时,曾向老子请教过道德和礼仪的问题。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
94、圣者情怀
95、“乐”,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
96、这些故事展示了孔子的仁爱、智慧和宽容,也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97、仁境之光
98、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99、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学习的看法。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取得成就和快乐。孔子自小聪明好学,通过不断地努力和追求,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诲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满足。
100、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101、落水的人家人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一只牛给了孔子的徒弟。后来这片村庄就开始流传孔子教导无方的话,说是:救人一命还收人家的钱财。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又传回了孔子的耳朵里面。
102、正在争论间,孔子从院内出来,年轻人好像遇到救星一般,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评。心想,看你这人怎么下台?
103、这些词语都是孔子所强调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准则,也是他一生中所追求和倡导的理念。
104、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105、“依于仁”是说,君子为人处世,以爱人爱物为准绳,以利人利物为标的。
106、一次,赵国国君赵襄子,率领十万多人,在中山国一带打猎。所到之处,草木践踏,山林焚烧;方圆百里,人声鼎沸,烟火飞扬。
107、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108、不料,孔子对他的学生说道:“一年的确只有三季,你输了。给人家磕响头去吧。”
109、知仙不为
110、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
111、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112、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传承至今。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他与弟子子路在道路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告诉他们:“你们走的是正确的道路。”
113、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赢他,我才不玩这个呢;还不如捉迷藏好玩。”
114、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逗留片刻。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人之境。襄子细细观察,发现他形色七窍象人。气息声音也象人。
115、“志于道”是说,君子为学,当以悟道为最终目的。在志向上,以自觉觉他为最高理想。
116、“听说孔子是名师,那么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117、“三季!!”
118、年轻人骄傲地答道:“是的。有何见教?”
119、对于上面所提六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一个儒家君子,都必须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握。至于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因缘,有所侧重。
120、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121、“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12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不仅要求自己做到谨慎正直,还要求他人也能遵守这样的道德准则。
123、无论是在教育、政治、社会、家庭等方面,孔子都希望人们能够遵循这些准则,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因此,认真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故事和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124、孔子的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故事
125、于是,襄子很恭敬地问道:“请问先生,用什么道术,使自己住在石中?用什么道术,使自己入于火中?”
126、只见那人目视远方,漠然答道:“什么东西是石?什么东西是火?”
127、——故事取材于《列子:黄帝篇》
128、“四季!!!”年轻人理直气壮。
129、说的是某日,有个人到来到孔子教学的地方。只见一个年轻人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他便上前问道:“你是孔子的学生吗?”
130、子夏回文侯道:“在下据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言教分析,那个人,大概是一个,已经心物融通的仙者。这样的人,外物不能伤,游于金石,蹈于水火,也都无所阻碍。”
131、文侯听到这里,大悦。
132、“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133、“那你们的老师,为什么也不这样呢?”文侯好奇地接着问。
134、“游于艺”的艺,在孔子时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就现代的分科而言,
135、“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136、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13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只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真正地投入其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