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优选孔子语录翻译【72句】

59

1、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3、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4、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其言语被称为。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7、朽木不可雕也。

8、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9、【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0、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2、【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13、孔子的语录包括很多,其中著名的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

14、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15、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6、【译文】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17、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9、包括《论语》等经典著作中的言行录,这些语录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哲学和伦理观念。

20、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

21、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1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22、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23、【译文】学习知识后经常用实践来检验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24、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25、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26、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27、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28、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9、它们具有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都有启迪和帮助。

30、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2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孔子.[引用时间2018-1-24]

3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漤矣。

32、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33、有教无类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34、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35、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36、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37、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38、这些语录对后人的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9、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40、孔子的语录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珍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1、【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42、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43、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44、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17、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45、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46、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7、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8、【译文】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人小遇到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4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50、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

51、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3、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54、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5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56、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7、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58、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59、解释:意思是看财,要想到道义。

60、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11、见得思义。

61、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19、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2、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63、孔子是古代中国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语录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4、名不正,则言不顺。

65、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66、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6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8、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69、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70、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71、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72、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