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要在劳力上劳心”,强调培养手脑健全的人,而劳动教育则是将劳力与智力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相关劳动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必备的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实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可以说,小到个人卫生,大到环境保护,一系列的劳动锻炼不仅能够使学生活动自己的双手,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2、有利于培养自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
4、为要解决这一矛盾,即为使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而要实现商品交换,就要比较和计算交换双方商品的劳动量,从而就必须把各种不同质的具体劳动还原为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还原为抽象劳动。所以,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相联系的。
5、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的
6、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对国家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角度看,劳动是我们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从国家角度看,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7、问:为什么国家会对劳动教育提出这样一个高规格的要求?
8、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就完全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生产中所耗费的私人劳动不能得到补偿,商品生产者就可能破产。
9、这是因为:
10、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从尧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民谣《击壤歌》唱出了劳动的自由和美好,也歌颂了劳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劳动不仅能够解决“夫耕无饥、女织免寒”的基本生存问题,还能起到“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教育作用。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12、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体现,主要通过影响生存实践的方式实现其对人和社会的改造。劳动的改造本质决定了劳动教育的根本使命是通过其独特的育人作用,提振国民精神、引领社会生活、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合格接班人。
13、生产劳动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还在于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14、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劳动的意义,贵在让人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行为方式的变换与思维方式的变换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经验和能力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扩展耗散结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社会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科学与技术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第三方面,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与处理。而且任何劳动都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能动性是指人们按照自身对自然界的规律性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受动性是指不论人们是否认识这些规律人们总是受这些规律支配、不得不按照这些规律进行活动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这两个过程同时并存,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专家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动的一面取得的成果叫做“自由自在的劳动”,并赋予其作为美的本质规定。
15、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16、冯光国: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也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全全社会必须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17、人类离不开劳动,人类与外界交流互动亦离不开劳动。劳动不仅能够协调身心健康,还能促进个体的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的设想,没有人去做就不知道可行不可行,所谓量变产生质变,新中国成立刚开始人民是靠勤劳的双手生存,没有机器,在劳动中我们积累了多少宝贵的“土法子”。改革开放,有了初始机器,经过工人的劳动,产生了,一代,二代,三代,多少的高端机器。对个人劳动可以使之生存,养家,积累,进步。对国家劳动可以使之,繁荣,富强,蜕变。
1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0、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1、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22、对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培养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更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联系。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就业的劳动本领,意识到自己的未来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要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为国家负责,逐渐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成为一名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23、生产劳动不断创造人们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24、劳动教育的意义:
25、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26、如果商品只能卖出去一部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就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同样商品所耗费的私人劳动较他人为多,在交换时该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能部分地转化为社会劳动,他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同样商品比他人耗费较少的私人劳动,在交换时,该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可以转化为较多的社会劳动,这样的商品生产者就会发财致富。
27、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人类的延续和发展。
28、有利于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9、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因素,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以制造工具为特征的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标志。
30、由于一方面,劳动产品是私人产品;另一方面,劳动产品又是为他人为社会生产的,这就产生了商品交换的客观必然性,使生产成了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从而产生了简单商品经济。
31、人生态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审美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珍惜生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更能培养学生审美的人生态度,在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中幸福地生活成长。
32、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3、生产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础,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劳动,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
34、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发展,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随之发展,这就推动了简单商品经济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35、至于商品内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则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36、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美好家园也是劳动的作用,劳动给人带来健康,活动身体也给人带来健康。
37、总之,私人劳动能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能转化为多少社会劳动,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命运。
38、劳动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要求,热爱劳动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品德。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以下能力:一、通过自我服务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二、通过集体互助劳动,增加集体观念和互助意识。三、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热爱社会,遵守社会公德。四、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劳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从原始人群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电脑自动化办公”,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了人类本身。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祖先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华夏文明。今天我们面对的学生,明天他们就是社会的劳动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勤劳勇敢的优良品德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首要任务,也是关心到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