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文案主流网-每一条好文案都值得收集

跟书籍有关的名言名句,凿壁借光主要写了什么

59

跟书籍有关的名言名句,凿壁借光主要写了什么

1、回答如下:凿壁借光一般形容在困难或无法自给自足的情况下,通过借用他人的资源或力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或工作中,如果自己的知识或能力不足以完成某项任务,就需要向他人请教或寻求帮助,这就是凿壁借光的体现。

2、古代读书人是少数,甚至大部分人字都认不全,而匡衡却能凿壁借光来读书,可见其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放在今天来讲,这就是明确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3、等到汉元帝刘奭即位后,为汉元帝,匡衡被重用,升任郎中、给事中。没多久,京城发生日蚀、地震,匡衡引用《诗经》中上行下效的道理,劝谏元帝减少奢靡之风,多行善意之举。元帝颇为受用,加封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4、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5、《凿壁借光》说的是一个叫匡衡的少年,他非常刻苦学习,但是家里很穷,他白天还得出去给富人干活挣钱,晚上才能读书,因为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读到深夜。匡衡由于勤奋读书,后来成了西汉有名的学者,汉元帝在位时还做过丞相。

6、就凭着凿璧偷光这样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章,终于成为西汉学者。

7、寒来暑往,匡衡一天天长大了。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吃饭的工夫才能看一会儿书。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也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匡衡心里难过极了,却无计可施。一天晚上,匡衡从外而回家,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狠狠拍了自己脑袋一下,念叨着:“以前怎么没想到呢!”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摸索来摸索去,终于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抠不一会儿,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不敢再往大抠,担心影响到邻居,于是,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光线太暗了,看一会儿,眼睛就酸困酸困的,他就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再看。

8、“手不释卷”的原义是手中总是拿着书卷,比喻勤奋好学。

9、朝中自然有对匡衡不满的人,借以扩大国界为由,将匡衡告到了成帝那里。成帝派人去查,果真如此,遂将匡衡贬为庶民。成为庶民的匡衡回到家乡十分难过,没过几年,就抑郁地病死了。

10、凿壁借光这个故事讲的是匡衡爱好读书,但出身贫穷,家境贫寒。为了获取读书资用给地主家帮工,买不起蜡烛的他偶然间发现邻家有烛光,并且透过墙壁上的小孔照射到他家,他便偷偷凿穿了两家的隔墙,靠着那微弱的亮光读尽诗书。后来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

11、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12、也就是通过凿屋壁借用外部的光线来照亮房间,使得自己可以清楚地看到屋内的情况。

13、但是大家只知道他小时候这么努力读书,不知道这个匡衡长大了之后都做了些什么?

14、匡衡拜师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又凭借着对《诗经》的深刻理解,很快声名远播,成了公认的学问大家,甚至得到了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汉元帝的垂青。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当时博士弟子只要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官职,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虽然对《诗经》的理解已经名声在外,但他接连九次参加考试都只考中了丙科,也只能以景科身份为文学掌故,调补平原文学。

15、匡衡在元帝病重期间亲眼所见了石显的恶行,迫害了很多人。所以等成帝一上位,匡衡就列出石显过往罪证。待成帝知晓后,立马将石显免官,他的羽也都受了惩罚。

16、按理说匡衡应该高枕无忧了,但后来他却因一件小事被免官。元帝封他为安乐侯时,封地本来只有三十一万亩,然而匡衡利用郡出错,非法扩占了四万多亩,且没告之任何人。

17、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

18、西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匡衡,他出生在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供他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习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勤奋好学,很想读书,但是买不起书,只好四处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会轻易借书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大户人家干活,主动不要工钱,只求主人让他看家中的全部书籍。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白天在地里干活,只能利用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看会书,到了晚上,虽然有时间看书了,但家里穷买不起蜡烛,看不了书。所以他通常要十天半个月才能读完一卷书。匡衡很着急,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自家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猛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是邻居家里的烛光从壁缝里透过来了。于是,匡衡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一点点把墙缝挖大,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些,凑着透进来的微弱烛光,匡衡每天晚上都能读书了。就这样,匡衡每日刻苦学习,后来终于成了西汉有名的学者。

19、俗话说“博学不如专精”,匡衡虽然考试的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对《诗经》的研究绝对是前无古人。恰巧那时候还是太子的汉元帝非常喜爱儒学,特别喜欢《诗经》。

20、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学子及官员在重复着匡衡的一生而又有几个人悔悟。

21、凿壁借光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刻苦学习,这个词语有个典故,古代一个人很好学,日夜看书学习,但家里很穷,点不起油灯,所以就在墙上挖了个洞,他借着邻居家从洞里透过来的光线看书学习。

22、凿壁借光,是汉语的一个成语,典出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23、西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匡衡,幼年时期,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他常常读书读到黄昏日暮,才遗憾地收起书本。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什么地方有微弱的光亮射来。睁眼搜寻,他发现原来是自家墙破,邻家烛光由墙的缝隙中透出。于是他找来凿子,把墙上的缝隙凿大,果然有了一束亮光。他拿书就着光束去看,直读到邻家熄灯之后。由于勤学苦读,匡衡的学问长进很快,后来受到汉元帝赏识,被封为安乐侯,当上了宰相。

24、我看到这个故事感受到了匡衡两个优点——勤奋好学、爱惜时间,这两个优点也是他日后能够成为大文学家的基础。

25、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匡衡。

26、过去科举考试分甲乙丙三科,和现在的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差不多,丙科充其量等同于如今的普通二本。

27、záobìjièguāng

28、铁杵成针,汉语成语,tiěchǔchéngzhēn,意思是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29、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是激励读书人奋发有为的典范。可是从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字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一定要去偷呢?

30、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应该出自于小学课本,那会儿我读完这个故事觉得很励志,很感人,让我在小小年纪就知道了什么叫做自强不息。

跟书籍有关的名言名句,凿壁借光主要写了什么

31、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3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学习是向上的源泉,学海无涯苦作舟,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换到现在确是个很严肃的社会问题,首先,你凿个墙是个神马鬼操作,难道读个书就非得走这种极端把人家的墙凿穿了,你住的房子被隔壁在墙上凿个洞,你是什么感想,你会不会报警!再者借个光,你是方便了,可是问题是人家的隐私怎么确保,万一隔壁住的是女人,你是出于自已的角度看问题,她会怎么看你,会不会想你这人真的只是想借个光读书?会不会起诉你,告你哪啥,

33、这些成语都是来源于一些古人们勤奋读书的事例,是劝诫人们要努力学习的。

34、所以之后只是在当地做了一个很小的官员。当然这些语文老师是不会说的。

35、凿壁借光-释义:

36、表现了匡衡人穷志坚,发奋读书的精神。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37、你知道“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啥了?因为长大后的匡衡老师是不能说的!!

38、是说的以前时候的一个人,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晚上就没办法读书。邻居家比较富有,晚上都有点灯,所以他就凿了一个洞,可以通过透过来的光继续读书。

39、青年时代的穷苦,有这样一种可贵之处,就是它能把人的整个意志,转向发奋的道路,把人的整个灵魂,引向高尚的愿望。穷苦的人,会为了一块面包而努力。他没有金钱,剩下的便只是梦幻。

4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刻苦,方可才能成功。

41、是匡衡苦学的故事。

42、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43、成语故事:

44、匡衡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来读。那个时候的书都是十分贵重的,只有有钱人家才有。可是有钱人家怎么会轻易把书借给一个穷小子呢?为了能读到书,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一天,他跑到那户人家求见主人,见到后,一边作揖,一边急切地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我给您家干活。我力气很大,什么活都会干。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保证不会把书弄坏一点点。”主人看到匡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一时被深深打动了,就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

45、凿壁借光出自西汉匡衡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匡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自以书映光而读之。

46、他去私吞别人的财产时,丝毫没有想过自己年少时期过的都是什么样的艰苦生活,也就是说,年少的艰难非但没有让他懂得清贫的真正含义,反而让他这个人变得贪婪无比。

47、意思是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48、直到考了第九次,终于考中了丙科。

49、凿壁借光

50、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51、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经过刻苦研读,匡衡终成一代的大学问家。

5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53、然后老师都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们,你看人家条件多艰苦,都知道好好学习,你们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条件,难道还要这么懒惰,不好好学习吗?应该多多向这个小主人公看齐,要勤奋努力。

54、当时的太子刘奭对他十分有好感,黄龙元年十二月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匡衡得到重用,任用他为郎中,不久又迁为博士、给事中。之后长安发生地震后,匡衡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诫汉元帝要节俭,亲贤臣,远小人,并在老百姓中传播教化,汉元帝对他表明赞赏,还将他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之后匡衡每次上书言事时,都会借助儒家经典进行阐释,汉元帝也十分喜欢匡衡对《诗经》的理解,不仅对于他治国的建议,几乎全部采纳。还曾让匡衡居于殿中为师,为朝内官员讲授诗赋,不少县官也前往旁听。朝廷议政时,匡衡常引经说理,使人诚服。由此更加被元帝信任、赏识。

55、凿壁借光释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56、鲁班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房屋旁边的墙壁上凿开一个小洞,让阳光透过小洞照射到城内,这样齐军就能够发现城内的情况,进而攻下了魏国。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凿壁借光的典故,也被引用为人们突破困难,寻找新出路的比喻。

57、凿壁借光历史人物是孟子。凿壁借光是指在没有自己的光源的情况下,使用别人的光线来照亮自己。比喻在自己没有能力、条件的情况下,依靠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也有用于形容借助他人的经验、见解、智慧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等含义。

58、综上所述,所以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凿自已的墙,借自已的光,看自已的书,走自已的路,谁还没有过低谷的时候,坚定内心的信念,寻找到自已的光,做一个有故事的人,不要怕无聊,而放飞自我,不要怕枯燥,而游戏人生,

59、这则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60、第一点勤奋好学,故事里就有明说,"匡衡勤学而无烛",意思就是说匡衡勤奋好学但是家里没有烛火供他看书。

跟书籍有关的名言名句,凿壁借光主要写了什么

61、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62、匡衡儿时凿壁偷光的故事,鼓舞了很多人,却不想他会以这样的方式收尾。

63、历史典故,形容刻苦读书之人。

64、凿壁借光通常形容的是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通过凿开墙壁或者窗户来借用外面的光线来照明的情景,也可以比喻通过借用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词语出自《史记·六卷·秦始皇本纪》中,形容秦始皇在访问孟子时,因为孟子的屋子里没有灯光,于是他就“乃令工人凿屋壁,以为窗,因日光入照,左右复见。”

65、、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指的是匡衡。

66、是西汉时期匡衡的故事。

67、凿壁借光拼音:[záobìjièguāng]。

68、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人,为了报复一个曾深深伤害过她的男人,劫走了他年幼的孩子。她把孩子交给一个巫师,要求巫师在这个孩子身上,用最凶残的方法施行报复。不久,巫师通知这个女人说,他已经用了最残酷的方法,要她到指定地方看一看。女人不看则罢,一看大怒,那个“可恶”的孩子,居然被当地一位富翁收养了,她立即跑去责问巫师,巫师叫她不用急,等着瞧就是了。

69、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卷二,成语“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70、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71、囊萤夜读:晋朝人车胤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72、且不提他缘何读书,就这股子读书学习的劲头就值得佩服。

73、这个故事本身是告诉我们:凿壁少年匡衡为了学习,勤奋刻苦,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也没放弃学习。但从另一个层面讲,如果匡衡没有成为大文豪,那么他破坏墙壁的行为会不会是不妥的。这样说来,我觉得我们除了知道他勤奋,也应该了解,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必要的努力,有时候也应该学会不拘小节。

74、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75、凿壁借光形容虽然家贫但仍然坚持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汉语成语,意思是把墙壁凿洞引来邻家的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76、别让贫穷限制了自己追求。(要变通着来)

77、凿壁借光,是汉语的一个成语,典出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1]

78、程门立雪:意指学生恭敬求教,比喻尊师重教,虔诚求学。其本身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含褒义。

79、古时西汉,有个贫困的孩子,没有钱点蜡烛读书。隔壁人家有光亮,于是,他在自己家墙壁上抠了一个洞,借别人家的光来看书。经过刻苦读书,增长了知识,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80、凿壁借光的故事源于西汉时期,讲述了匡衡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蜡烛,只能在晚上凿通隔壁邻居家的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的故事。最终,他通过刻苦读书成为了有学识的人。这个故事被广泛运用,用来形容家境贫寒而勤奋好学的人。

81、幼时的匡衡,家里很穷。为了晚上也能读书,只能凿穿墙壁,引邻舍家的微弱烛光来看书,由此,留下千古流传的凿壁借光的故事,以鼓励年轻人刻苦学习。

82、其实匡衡长大之后,并没有因为努力读书而当上大官,因为他的成绩并没有多好,汉朝时,要想当官,那也是要考试的,而匡衡考了八次都没考上,

83、凿壁借光这个故事是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的记载。当时,齐国攻打魏国,攻城的士兵们发现城墙内有一所房屋挡住了他们的攻击视线,于是向来自宋国的工程师鲁班求助。

84、元帝后期,朝政变得较为混乱。宦官石显趁元帝生病,结营私,扰乱朝政,大儒萧望之被石显逼得自尽。公元前33年,元帝病死,刘骜即位,为汉成帝。

85、就这样,原来我们小时候听过的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翁,长大之后竟成了这个样子,原本是作为正面榜样拿给孩子看的,没想到他最后竟然做出如此令人不齿的事情,所以,他成年之后的故事才没有再被老师提起过。因为长大后的匡衡已经成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如何拿得出手教育孩子。

86、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87、我是屋檐下的小男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88、第二点说他爱惜时间,实际是无奈之举。

89、出处:《西京杂记·卷二》。

90、公元前36年,老丞相韦玄成去世,匡衡被封为丞相、安乐侯。任职期间,匡衡非常努力,是元帝的得力帮手。每次和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时,匡衡总能引用《诗经》里的典故,处理好国家大事。

跟书籍有关的名言名句,凿壁借光主要写了什么

91、后来,这个词语也被引申为比喻用另外一种方式解决问题,或者借用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92、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之一是光明,譬如人们歌颂太阳与月亮,进而歌颂星星,烛火,因为光明驱散黑暗,因为光明驱散愚昧。对光明的追寻就是对智慧的追寻,对生命美好的追寻。哪怕一点点光,就会照亮你的心灵。书也是光明,借的书,偷的光,双重的幸运,今天,这个故事可以看做寓言故事,激励我们,勤奋,刻苦,追求进步,追求智慧。

93、匡衡勤奋好学,终凭一己之力,位极人臣,是标榜让青年人学习的楷模。孰料位高权重之后他也走上了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路,外斥异己并对有污点的陈汤(其奏章中首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名言)以及众多功臣进行打压。

94、拼音:záobìjièguāng

95、源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刻苦读书的故事。

96、悬梁刺股: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定语。

97、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集。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

98、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