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侯吃伯邑考的肉是真的吗?
没有 真实历史中的姬昌,真吃了伯邑考馅料的肉饼吗?其实并非如此,被做成馅料的是另一位皇族。 晋朝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却有记载,纣王确实杀死了一个人,并将此人剁成肉酱,做成肉饼,这个人并非伯邑考,而是与纣王同属殷商皇族的梅伯。演义中描述梅伯是死于炮烙之刑。但史书中却明确记载他是死于醢刑(hai三声),这种刑罚便是将人剁成肉酱,制作成肉饼。 殷商王朝建立于成汤之手。随后小辛死后传位小乙,小乙死后,传位武丁,武丁便是纣王之父,武丁死后便传位给了纣王。殷王太丁执政时期,将梅地封给了自己的弟弟。于是梅地便成为了太丁弟弟后人的封号,所以商朝的梅伯,是代代相传的皇族后裔。换言之梅伯与纣王有着共同的祖先。 梅伯因忤逆纣王,被剁成肉泥做成肉饼。随后纣王就将这样的肉饼分发给了天下的各路诸侯。其中姬昌也得到了一份,但姬昌没有吃而是放在了祭坛上祭祀苍天。当时姬昌一边祭祀苍天,一边愤数纣王所犯下的暴行。姬昌此举让他在世人之间,赢得了贤良的美名。梅伯的真实死因就是如此,一直流传到东汉与魏晋的交替时期,故事的主人公才变成了伯邑考。
关于西伯侯吃伯邑考的肉的故事,其真实性难以考证。这个故事源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西伯侯姬昌与伯邑考姬去疾之间的故事。 根据传说,西伯侯姬昌在战胜了伯邑考姬去疾后,曾经吃了伯邑考的心肝,以报杀害其父亲的仇恨。然而,由于其后代孔子的影响,尊重亲情与道德伦理的价值观逐渐兴起,故事中的行为被视为残忍和不道德。 然而,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它更多地被视为传说或寓言,用来强调道德和伦理原则的重要性,以及采取仁慈和和平解决冲突的价值观。因此,无法确定西伯侯是否真的吃过伯邑考的肉。
只是传说,没有实际上的历史依据,说是真的也可以,说是假的也不为错,因为没有真实的历史考证和历史记录,只是传说罢了。
实际上,姬昌并没有真的吃了伯邑考馅的肉饼。相反,他被纣王软禁起来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了别人给他送来的食物,也就是那块肉饼。 这场误会造成了悲剧,因为伯邑考馅是姬昌的儿子,而他的死亡却被误认为是父亲吃了他的肉饼所致。而实际上,梅伯的死因是他被炮烙之刑所杀害。
莆田梅姓的由来?
1、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太丁之弟梅伯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武王灭商后,封梅伯后裔于梅邑(今安徽怀宁梅城),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封地为姓氏,称梅氏,史称梅氏正宗。 2、源于姒姓,春秋是越王勾践之后封于梅里,以封邑名称为氏,后散居沅湘。 3、源于改姓而来,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①源于百越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百越王梅安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荆楚南蛮民族中的梅氏,汉朝时居于南阳郡宛县一带(今河南南阳),因境内有梅溪河,称梅氏,后大部分融入汉族,少部分流入安南(今越南)。 ②源于古越族,出自唐初安南蛮渠梅叔鸾,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梅叔鸾家族是古越族的后裔黎族,因枚埠地区有梅山(今越南河静石河),故为梅氏。
张家口梅姓来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太丁之弟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殷商王朝时期,商王太丁敕封其弟于梅邑(今安徽亳州),伯爵,世称其为“梅伯”。 梅伯是著名的商王朝末期直臣,在商帝辛子受辛执政时期(商纣王,公元前1154~前112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75~前1046年在位)在朝担任卿士。
梅姓起源?
根据明代宋濂所著《梅府君墓志铭》记载,梅姓出自子姓,始祖梅伯,在殷商时被纣王灭,商朝灭后,周武王封梅伯的孙子黄梅,号称忠候,从此以后就以梅字为姓。 还有一支梅姓,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古代南蛮之地有梅姓,在魏志中记载,北狄族长中有梅姓,居住于汝南郡,即现在河南省汝南县一带。
梅姓主要源自子姓、姒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商朝末年的梅伯为得姓始祖。 梅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5位。2010年,中国大陆姓氏排名第136位,人口约105万,以安徽、云南、浙江、江西、江苏、河南等地较多,六省梅姓约占中国大陆汉族梅姓人口的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