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2、“之”在古汉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它有多种用法和意义,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用法:
3、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4、例句:何陋之有?——先秦孔子《论语·子罕第九》
5、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如,“均之二策”中的“之”代指“两种策略中的这一种”。
7、例句:马之千里者。——唐代文学韩愈《马说》
8、③〈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9、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10、特殊用法:
11、语法作用。
12、例句:怅恨久之。——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13、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1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怅恨久之”中的“之”即为调整音节的助词。
15、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例如,“久之,目似瞑”中的“之”没有实际意义。
16、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17、动词,往,到......去。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18、②〈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9、⑥〈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0、例句:枝茎益大,有所之。白话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出处:东汉·许慎《说文》三、去,到,前往。
21、(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22、①〈动词〉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23、二、出,生出,滋长。
24、译文:能够日行千里的马。
25、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26、(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27、白话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28、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代指“我”。
29、译文:人们都前来慰问塞翁。
30、一、施行、进展。出处:西汉·戴圣《礼记》
31、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是”。例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的“之”即为提宾作用。
32、用在表示地点的副词后面,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例如,“辍耕之垄上”中的“之”没有实际意义。
33、代词,他,她,它(们)。
34、译文: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35、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句:怅恨久之。——汉司马迁《陈涉世家》译文: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
36、⑤〈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37、补足音节作用,“之”,用在形容词后,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例如,壮士,勇之。
38、(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9、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40、回答问题:“之”的用法是什么?“之”是一个用法非常活的文言虚词,它在不同的句子里用法不同。1、它最常用的用法是助词,相当于“的”。例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结构助词“的”。
41、以上只是“之”的一些常见用法和例子,实际上,“之”在古汉语中的用法非常灵活,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在学习古汉语时,对“之”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42、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43、(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44、作为动词:
45、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46、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
47、(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48、⑩〈助词〉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49、作为助词:
50、动词,往,到......去。
51、往,到……去。例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表示“去”的意思。
52、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3、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4、这个,之徒是放在一起的,就比如你说“无耻之徒”,一个意思,徒表示一类人,那之应该就是助词的,…之徒就是…的一类人你还可以看看上下文,…之属…之伦应该也都是这个意思,就是老师教的根据相思结构来猜测词义
55、(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56、⑨〈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57、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种:
58、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59、例句:人皆吊之。——西汉刘向《塞翁失马》
60、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句:何陋之有?——先秦孔子《论语·子罕第九》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61、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62、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63、动词,本义,出、进、发展。
64、(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65、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译文: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66、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67、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例句:马之千里者。——唐代文学韩愈《马说》译文:能够日行千里的马。
68、(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69、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70、译文: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
71、⑾〈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72、之在古文中的意思有
73、出处: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74、代词,他,她,它(们)。例句:人皆吊之。——西汉刘向《塞翁失马》译文:人们都前来慰问塞翁。
75、作为代词:
76、动词,本义,出、进、发展。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77、代词。代替相应的人、事、物。例如“又数刀毙之。”“之”,代狼。
78、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例如,“赤子之心”中的“之”就表示“的”。
79、⑿〈助词〉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80、例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
81、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82、④〈代词〉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83、动词,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往……去,到……去。
84、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之”用于“汝”和“不惠”之间,不翻译。
85、在《狼》中,“久之”的“之”是助词,用在时间副词后,补充音节,无实际意义,可不译。